
在利率持續下行、經濟周期波動加劇的背景下,分紅險正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行業全面轉向分紅險已成發展共識。隨著上市險企三季報陸續披露,這一趨勢更加明顯:分紅險產品在上市險企新單保費中的占比顯著提升,成為人身險公司業務轉型的核心方向。
“今年9月人身險預定利率切換后,公司業務重心全面轉向分紅險,分紅險銷售占比大幅提升。”近日,平安人壽總經理助理、總精算師孫漢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分紅險經營本質是一場“馬拉松”
華泰證券近日發布研報稱,今年分紅險的銷售情況好于早前預期,有望在明年推動保險公司負債端保持有韌性的增長。個險渠道有望重回新單保費正增長,銀保渠道高增長勢頭或將持續。
孫漢杰指出,長期看,經濟周期、市場利率、投資市場等均會影響到保險公司的產品結構,而當前階段,推動浮動收益的分紅產品更加契合行業發展。
這一趨勢亦與國際經驗相呼應。美國、日本、英國等保險市場在利率下行期均加強了各類利率敏感型保險產品的推動,擴大分紅、投連等浮動收益型產品的占比來降低利率風險。
“與普通型產品不同,分紅險賬戶在資產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都有獨立特性,對資負匹配的管理要求更高。”孫漢杰稱,一方面,在產生盈余的前提下,分紅險需要每年分配紅利給客戶,力爭滿足客戶的分紅預期,對投資收益通常有較高要求;另一方面,分紅險產品通常保障期限較長,需要公司長期保持穩健經營,才能為客戶提供穩定持續的收益及保障。
孫漢杰強調,分紅險的經營本質是一場“馬拉松”,需關注長期收益,保持定力。
在他看來,除了卓越的長期投資能力,要確保分紅險能夠持續、穩定地兌現紅利,至少還需要以下核心能力作為堅實保障:一是先進的產品開發能力,從定價源頭控制利率風險;二是科學的分紅政策制定能力,綜合評估賬戶盈余、投資預期與市場競爭力,確保紅利水平合理穩定;三是全流程風險管理能力,將風控嵌入產品設計、承保、投資等各環節;四是創新的資產負債聯動機制。據其介紹,平安人壽已成立資產負債聯動項目組,通過優化組織架構、完善資負模型、強化預警機制,全面提升長期穩健經營能力。
業務重心轉向分紅險
注意到,目前市場上分紅險產品主要以分紅型終身壽險、分紅型年金險、分紅型兩全險為主,各人身險公司產品的保險責任趨同,主要提供長期財富增值和年金領取功能。
如何打造差異化競爭力?在平安人壽產品策略及研發團隊總經理楊旸看來,分紅險的核心差異是各公司的分紅賬戶投資策略、投資能力、分紅水平,以及為客戶提供的養老、醫療等增值服務價值。
為此,平安人壽推出了以“分紅時代、平安添彩”為主題的系列分紅險推動舉措。楊旸介紹,在產品端,不斷豐富分紅型終身壽險、分紅型年金險產品,增加雙被保險人等特色責任設計,同時采用資負聯動模式提升分紅險產品競爭力;在隊伍端,公司圍繞分紅產品、分紅基礎知識及理念對代理人進行持續訓練,助力隊伍更好地為客戶提供產品及服務;在客戶端,加強了對分紅險的市場普及宣傳,解讀分紅相關的科普知識,幫助客戶正確認知分紅險。
“在行業轉分紅趨勢下,2026年一季度期間我們將持續聚焦分紅險業務。”孫漢杰進一步表示,產品方面,構建全新的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產品體系;服務方面,在平安集團的醫療養老生態圈賦能下,公司打造了以“醫健+養老”為核心的服務體系,賦能分紅險主力產品銷售,滿足客戶差異化的“產品+服務”需求。具體在投資方面,平安人壽建立了“戰術倉、情景倉、戰略倉”的組合管理框架,兼顧短、中、長期的投資目標,以應對不同的市場環境,提升分紅賬戶的分紅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孫漢杰認為,當前,分紅險市場生態正經歷結構性重塑,監管部門通過“扶優限劣”引導行業從規模競爭轉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利好經營穩健、投資能力較好的公司。
不能只看演示利率高低來判斷產品好壞
隨著監管部門及險企對分紅險知識的普及教育,人們對分紅險的原理、分紅實現率等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解,對分紅產品的認知和信任度也都有所增強。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消費者仍存在“高演示=高收益”的認知誤區。楊旸提示:“分紅產品的演示利率是產品未來收益的預期假設,實際結算利率才是拿到手的收益,因此不能只看演示高低來判斷產品好壞。”
根據《分紅保險精算規定》,保險公司分配給保單持有人的比例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孫漢杰表示,紅利實現率能夠體現分紅實際結算水平與演示收益之間的關系,客戶可從演示情況、紅利實現率、實際結算水平等方面綜合考量選擇產品。
此外,分紅產品的分紅水平是不固定的,根據保險公司分紅賬戶的實際經營表現,每年都可能波動,宏觀經濟與利率環境、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與經營情況、分紅實現率披露要求、分紅特儲情況等均可能影響分紅水平。
目前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分紅產品種類豐富,主要產品類型涵蓋年金險、終身壽險、兩全險,相應產品的交期、起保點等也各有差異。
楊旸建議消費者從三方面做好評估:一要“定需求”——明確自身是否適合長期持有(通常需10年以上),理解保證利益與非保證紅利的區別;二要“選產品”——根據保障需求選擇終身壽險、年金險或兩全險等類型,并關注特色責任與服務權益;三要“選公司”——重點考察險企的投資能力、歷史分紅表現、償付能力充足率及品牌信譽,避免被短期高演示誤導。
(來源: 中國銀行保險報 朱艷霞)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