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是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從產業角度看,這意味著產業布局的優化、重點領域的綠色低碳革新;從生活方式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對于建設生態文明、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綠色生產與生活方式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綠色生產是源頭,通過產業結構優化、技術升級和循環利用,從供給端減少資源消耗與污染排放;綠色生活是歸宿,通過消費模式轉變和全民參與,從需求端牽引生產端變革,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構成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基石。
“十四五”以來,在綠色生產領域,我國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歷史性突破新高,風電、光伏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穩居世界第一位。在綠色生活方面,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資源化利用率均顯著提升。同時,一系列頂層設計通過設定能耗“雙控”、非化石能源占比等約束性指標,以及財政補貼、綠色金融等工具,有效降低了企業綠色轉型成本,激發了市場活力。
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仍面臨諸多短板與挑戰。在生產端,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鋼鐵、水泥、化工等高耗能產業占比依然較高,全面綠色技術改造面臨巨大的資金和技術壓力,部分企業存在“不敢轉、不會轉、不能轉”的困境。在消費端,公眾對綠色產品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綠色產品溢價較高、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抑制了消費意愿。此外,盡管垃圾分類政策廣泛推行,但在部分地區,參與度仍不理想。東西部地區在資源稟賦、經濟水平和轉型能力上存在較大差異,如何避免“一刀切”,實現因地制宜、協同共進,是亟待破解的難題。
讓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蔚然成風,核心在于推動綠色轉型系統化、產業化、智能化。強化系統布局,將綠色發展深度融入產業規劃。以零碳產業園為標桿,加速推廣綠色供能模式,新建工業園區同步規劃可再生能源設施和循環經濟鏈條,讓綠色成為產業準入的重要“門檻”。壯大綠色產業集群,培育新增長點。聚焦新能源汽車、儲能、氫能、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國家級產業引導,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加快建設全國工業碳效管理平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智能診斷和優化調控,實現精準降碳。
要壓實主體責任,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健全約束與激勵并重的政策工具,全面推行產品服務的綠色制度,引導市場選擇;加大對中小企業綠色技改的財政貼息和稅收減免力度,降低轉型門檻。構建綠色供應鏈體系。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通過制定綠色采購標準、提供技術支持等方式,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減排,形成鏈式轉型效應。
還應培育綠色消費文化,增進公眾認知。完善正向激勵機制。大力推廣“碳普惠”制度,將居民節糧、節水、節電、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低碳行為量化為“碳積分”,讓綠色行為“看得見、摸得著、有回報”。加強宣傳教育與習慣養成,開展“綠色生活進萬家”“全國低碳日”等主題宣傳活動,通過公益廣告、社區講座、新媒體互動等形式,讓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