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4—2025年)》(以下簡稱“報告”),從使用情況、可得性、質量等多維度反映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報告顯示,從2024年綜合指標數據和相關情況來看,各有關部門多措并舉提升普惠金融發展質效。在加大普惠信貸支持力度、完善普惠保險產品供給等方面,金融業均取得了一定進展。
特定風險群體保障力度持續加大
報告指出,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在延續較好發展勢頭的基礎上,呈現出一些新特點,包括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更加有力,民營和小微企業信貸支持力度持續加大,重點群體創業擔保貸款、助學貸款政策進一步優化,銀行結算賬戶服務效率不斷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包容性和普惠性不斷增強,普惠保險產品供給體系進一步健全等。
比如,2024年,金融系統強化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金融保障,將殘疾人、退役軍人、刑滿釋放人員、返鄉創業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10類重點群體納入創業擔保貸款支持對象,擴大創業擔保貸款投放。目前,個人創業擔保貸款最高額度為30萬元,企業為400萬元;加大對家政服務業的金融支持,豐富特色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繼續推廣隨借隨還等,滿足家政等行業企業靈活用款需求。
保險在普惠金融領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根據報告,2024 年,全國保險密度為4044.86 元/人,同比增長11.26%,同比多增約2個百分點;保險深度為4.22%,較上年穩中有升。近四成受訪人士表示持有保險產品和服務。
2024年6月,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關于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引導保險行業健全普惠保險產品供給體系,加大特定領域和特定風險群體保障力度。根據報告,過去一年,一些創新實踐在全國多地開花,有效彌補了特定風險群體保障空白或不足問題。
比如,福建省實施新業態人員綜合保險方案,結合當地氣候炎熱特點,將因熱射病導致的保險責任納入保障范圍,進一步貼近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群體保障需求。廣東省積極組織開展網約車、家政、直播、外賣等新業態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根據不同行業的風險特征以及用工保障需求,進行差異化的保額和責任傾斜。
促進普惠金融量增、面擴、價降、質提
展望下一階段,報告明確,將引導金融機構持續優化完善民營小微、“三農”、民生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促進普惠金融量增、面擴、價降、質提。
首先,優化普惠金融政策體系。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保持流動性充裕。推動金融機構不斷增加涉農、小微、民營、重點群體等普惠領域貸款投放,推動經營主體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完善差異化監管政策,強化對金融機構的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效果評估機制,加強結果運用。
其次,豐富普惠金融產品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加大首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款投放,支持小微經營主體實現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鼓勵金融機構結合發展實際,推廣畜禽活體、農業設施等抵押融資貸款,滿足涉農經營主體多樣化金融需求。
再次,鞏固提升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和能力。發揮大型金融機構主力軍作用和頭雁效應。推動中小金融機構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支持其他各類金融機構發揮自身特色金融功能,不斷健全信貸、債券、股權融資、保險多管齊下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
同時,鞏固優化基礎金融服務。聚焦偏遠縣鄉村和金融服務薄弱地區,通過監管引領推動金融機構加快網點布局。加強普惠保險服務供給的廣度和深度,著力解決新就業、特殊職業和新市民等特定風險群體保障空白或保障不足的問題。
最后,完善配套機制。依法依規拓展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覆蓋范圍,推動金融領域非信貸信息跨行共享。完善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系統功能,持續強化平臺推廣應用,提升中小微企業線上融資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來源: 中國銀行保險報 許予朋)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