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產業發展,客觀上要求突破單一村莊的局限,把相鄰村屯從地理上的“好鄰居”變為產業上的“好伙伴”,以解決發展不平衡、產業鏈延伸不夠、資源要素分散等問題。
片區化推進、組團式發展正成為很多地方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探索。《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分類有序、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這是“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首次出現在如此重要的文件中。
在推進鄉村振興時,不少縣域面臨單個村莊資源分散而整縣整鄉又難以精準施策的問題,有的鄉鎮面臨某個村一枝獨秀但其他村后勁不足的問題。鄉村產業發展,客觀上要求突破單一村莊的局限,通過整合資源、一體推進、抱團發展,把相鄰村屯從地理上的“好鄰居”變為產業上的“好伙伴”,以解決發展不平衡、產業鏈延伸不夠、資源要素分散等問題。
片區不僅是地理相鄰,而且要產業相融。鄉村產業既要有一定的規模,以便做大做強品牌、增強話語權,又要避免同質化競爭和產能過剩,以免影響產業效益。這就要求,片區內村莊間在產品和業態上錯位競爭,在產業鏈上協同合作,在多樣性上分工互補,不內耗、不內卷,形成規模效應。可見,片區化推進的核心是以功能互補和產業協同為基礎,實現區域聯動發展。
片區化推進,首先要打好產業基礎,謀劃產業合作。沒有產業依托,片區恐行之不遠。特色產業集群就是片區化的天然依托。有的片區圍繞1個至2個優勢主導產業,聯村建設標準化種養基地,統籌配套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直播電商、游客服務等設施。有的村莊已成為著名的畫家村,吸引大量寫生游客,但僅靠自身承載不了更多的餐飲和住宿,帶動周邊村落發展鄉村服務業,恰能實現雙贏。可見,要通過整合資源來實現產業抱團。
片區化推進,雖不改變原有的行政關系,但也強調體制機制創新,要有系統思維,連片規劃、連片建設、連片發展,協同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產業發展起來后,要注重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例如,有的地方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聯動,避免重復建設。有的地方通過“運營前置+強村公司”模式,統籌項目建設和資產管理。有的地方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結合特色文化資源,連片塑造整體風貌。
需要注意的是,片區化推進要講求實效,不是為了片區化而分片分區,不能亂點鴛鴦譜。要聽取農民意見,尊重農民意愿,保護農民權益,保持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主體穩定,實事求是劃定片區,不能簡單壓指標。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順應自然地理走向、經濟發展趨向、人口遷移動向、人文情感傾向,按照宜大則大、宜小則小的原則,科學確定片區規模和覆蓋范圍。
片區化推進沒有固定的模式,宜求好不求快,不宜搞“齊步走”和“一刀切”。進度可以有快有慢,程度可以有高有低,完全服從于實際需要。各地要準確把握城鄉結構演變新趨勢、產業集聚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從群眾急難愁盼中找準發力點和突破口。在以片區方式集中投入資源時,要兼顧所有村的公平,避免過度占用資源,力戒“盆景”現象。尤其不能違背發展階段盲目融資、亂鋪攤子,更不允許給村集體和農民增加債務負擔。
鄉村興,縣域治。從鄉村振興與縣域發展的視角來看,片區化有利于打破過去村莊“單打獨斗”的局面,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形成聯動發展、充滿活力的縣域經濟體系。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