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氫能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次氫能被寫進“十五五”規劃建議,釋放了國家支持產業發展的明確信號,氫能有望從探索示范走向規模化應用,進而改寫現有能源格局。
綠色氫氨醇成應用先鋒
氫能產業要破局,應用場景是關鍵。近日,國家能源局公示了能源領域氫能試點首批名單,擬支持41個項目和9個區域開展試點工作,旨在推動氫能產業由示范應用階段向規模化推廣階段過渡。在眾多試點項目中,綠色氫氨醇成為主力應用場景。在此前發布的首批綠色液體燃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試點項目中,綠色氫氨醇項目同樣占據多數。“十五五”期間,以綠色氫氨醇為代表的“綠色石油”有望率先破局。
7月8日,遠景152萬噸綠色氫氨項目首期32萬噸工程在內蒙古赤峰市建成投產。當天下午,全球首罐綠氨從園區發車,法國必維國際檢驗集團現場為這罐綠氨頒發全球首張ISCC(國際可持續發展與碳認證)可再生氨證書,標志著全球綠色氫氨產業從此邁入商業化生產新階段。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介紹:“遠景正在赤峰建設全球最大的‘新石油’基地,用內蒙古戈壁荒漠中不竭的風光資源,生產綠色氫氨醇和生物航油。”
在吉林省松原市,全球最大的綠色氫氨醇一體化示范項目將于11月底投產。項目構建了“風光發電、綠電制氫、綠色合成氨醇”的完整產業鏈,使綠電產出更多綠氫再合成綠氨和綠色甲醇,通過規模效應顯著攤薄產品成本。中能建氫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京光表示,該模式可顯著提升風光項目經濟性,廣泛應用于化工、冶金、交通、航運等領域。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成本低的綠電成為發展綠色氫氨醇的重要底氣。錫林郭勒盟盟委副書記、行署盟長郭玉峰介紹,發展綠色氫氨醇,錫林郭勒擁有日益完善的產業生態、堅實有力的基礎設施,以及真金白銀的政策保障。目前,錫林郭勒已配套推出支持能源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辦法以及增量配電網等一攬子措施,進一步夯實了綠色氫氨醇產業集群崛起的根基。
“十四五”期間,我國綠色氫氨醇試點項目不斷涌現。在近日舉辦的綠色氫氨醇產業集群推進會上,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于彤透露,截至2025年10月,我國累計規劃氫氨醇一體化項目超800個,合計規劃綠氫產能近900萬噸/年,已建成產能超20萬噸/年,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實現風光資源多元應用
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路徑不少,為何綠色氫氨醇受到熱捧?
到2035年,我國風電光伏總裝機預計達36億千瓦,按當前情況計算,還有19億千瓦新增空間,綠色氫氨醇將成為消納光伏風電的重要路徑。“綠色氫氨醇產業是連接綠電與終端應用的紐帶。”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主任委員、國家能源局法制和體制改革司原副司長梁志鵬表示,可再生能源電力轉化為氫氨醇,直接作為工業原料或在工業、交通領域替代煤炭、天然氣以及石油消費,是增加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總量的新路徑。
對此,中國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蔣利軍非常認同。他說,風光氫氨醇一體化提供了新能源就地消納新模式。通過電解水制氫,將綠電變為綠氫、綠氨、綠醇,使之易于儲運,既可作燃料,又可作原料,實現了風光資源多元化應用。
作為一種長期儲能載體,綠色氫氨醇具有獨特優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周孝信表示,從2025年到206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從10萬億千瓦時增加到21萬億千瓦時。綠氫作為長期儲能介質,可在極端條件下為電力系統提供韌性支持。綠氫合成甲烷、甲醇等綠色燃料和化工原料,與已經初步實現產業化的綠氨等綠色燃料一起,可成為新型能源體系中重要綠色能源的組成部分。
綠氫與新型電力系統的運行機制,以及其生產過程和發電應用,對于提升新型電力系統靈活性調節能力具有顯著作用。周孝信認為,隨著技術不斷進步以及西部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和轉化,預計未來將實現綠色電力與綠色燃料的東輸并行,從而構建一種新型的西能東輸模式。
經濟性也是綠色氫氨醇吸引力增強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電解水制氫成本與2020年相比下降了近50%。專家表示,隨著柔性制氫技術和一體化控制系統示范推廣,在風光資源富集區,綠色氫能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到2030年左右,綠氫每公斤價格可能降至10元左右。在工業領域,綠色氫氨醇基本上能夠具備經濟性。
打通制儲輸運技術堵點
目前,綠色氫氨醇產業尚處于發展培育期,充滿了無限可能和潛力,但挑戰亦不容回避。要實現綠色氫氨醇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必須正視并打通從制氫、儲運到終端應用全鏈條的堵點。
聚焦制氫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叔賢表示,綠氫的成本是氫能達到可持續目標的關鍵要素,需要將綠氫成本從目前的21元/公斤降到與灰氫成本相當。綠電制氫和二氧化碳捕集兩大“卡脖子”問題制約著綠氫降本,要想打破綠氫高成本瓶頸,還需依靠技術創新。
西安隆基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馬軍介紹,堿性電解槽通過工程化設計,能夠適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制氫應用需求,其發展潛力將隨著市場成熟逐步釋放。公司以降低平準化氫成本(LCOH)為目標推進產品迭代,目前已成功進入海外10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解槽市場。
對于制氫面臨的問題,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外籍院士劉科提出了低碳甲醇方案。所謂低碳甲醇,是指利用綠電與劣質煤以及微礦分離技術制備的甲醇。“低碳甲醇是綠氫最好的儲運載體,1升甲醇的產氫量是1升液氫的2倍。另外,低碳甲醇還可以利用現有加油站加注,最大限度提升經濟性。”劉科表示。
在氫儲運環節,航天氫能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安剛認為,只有打通大規模儲運技術瓶頸,才能大幅度降低氫氣成本。未來,該公司將建立以液氫為儲運介質的新能源電氫體系。
聚焦終端應用環節,清潔液體燃料、生物質摻燒以及綠氨摻燒等應用場景正不斷拓展。香港國際航運與海事服務中心副秘書長孫景亮表示,受各國政策和市場需求雙重驅動,航運業正逐步向綠色低碳轉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李志堅認為,可再生甲醇、氨以及航空燃料仍需突破各環節關鍵技術,為繼續擴大應用場景規模積累經驗。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