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中小企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創新活力顯著提升。尤其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較好,規模以上工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增速明顯超出大型企業,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尤為醒目。

中小企業由于體量小,常被認為抗風險能力弱,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之所以能打破這一“刻板印象”取得更高增長,一是在于堅持專業化,在細分領域精耕細作,行業領先地位穩固;二是精細化帶來降本增效,在外部不確定性中保持了經營穩定;三是通過特色化避免了同質化低效競爭,打造獨有優勢;四是新穎化背后的創新理念和實力,有力支撐跨越式成長。
中小企業數量超過6000萬家,廣泛分布于各行各業,是創新的重要源泉和經濟活力的“毛細血管”。對中小企業來說,走專精特新之路意味著更高的利潤率、更強的市場話語權。從更大視角看,則意味著產業鏈升級、經濟結構優化的微觀基礎更加牢固。
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有明顯優勢。比如,靈活性、敏捷度高,由于組織結構簡單、決策鏈條短,能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和技術趨勢,及時調整戰略;主業特色鮮明,使其能在大型企業難以覆蓋的細分領域形成技術護城河。也應看到,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還面臨資金短缺、人才匱乏、資源整合能力弱等不足,以及融資渠道有限、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問題等難點。
當前,政策與市場正帶來雙重紅利,各類培育計劃和財政資金支持降低了經營成本,市場需求升級帶來新的契機,鏈主“發榜”機制提高了技術轉化效率,資本市場對“硬科技”的青睞進一步放大其價值,這些都給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帶來助力。
邁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首先要重視核心優勢的培育,找準市場需求與自身長處最匹配的結合點。比如,瞄準技術空白,將資源集中于創新研發和技術升級,在細分領域持續迭代產品,塑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勢。企業應圍繞核心競爭優勢制定長期規劃,以“一招鮮”贏市場,以專注鑄專長,謹慎對待“大而全”的誘惑,確?!皩6甭窂降某掷m性、連貫性。
對于短板,中小企業應善于利用政策支持和構建合作生態,積極了解和申報有關部門的培育計劃、獎補政策和公共服務等,與科研院所開展合作以彌補人力、設備等資源的不足。用好配套能力強的優勢,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深度參與產業集群建設,共享技術、市場和信息,進一步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
打造“獨門絕技”,優化內部管理同樣重要。中小企業需從傳統家族式或粗放式管理轉變為現代企業制度治理,不妨引入數字化工具來提高生產管理效率和精細化水平。此外,在企業內部提倡“專精特新”價值,培育創新文化,通過管理升級和文化塑造來夯實內功,“小塊頭”也能迸發出“大能量”。
來源:中國經濟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