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桑比克農業研究所喬貝拉畜牧技術站的牛舍旁,站長瑪蒂爾德俯身握住一頭母牛的尾根,在中國獸醫專家的指導下,小心地從尾靜脈取血,用于布魯氏菌病血清學檢測。完成取樣后,她轉向另一頭牛,手持游標卡尺,輕輕夾取頸部皮褶,仔細記錄皮膚厚度變化,這是牛結核病檢測的重要步驟……
11月6日,莫桑比克農業研究所喬貝拉畜牧技術站站長瑪蒂爾德(左)和中國援莫農業專家組獸醫專家韓俊偉對牛做現場取樣。劉杰 攝
瑪蒂爾德近日介紹,當地養殖業長期以自然放養為主,動物疫病防控意識薄弱,牛群健康存在隱患。針對這一情況,中國援莫農業專家組獸醫專家依托技術站,多次開展與常見牛病診斷、寄生蟲控制及疫苗接種規程相關的培訓和現場示范,有力提升了當地養殖業健康管理水平。
“中國專家為我們介紹了常見疫病,也帶來了系統的檢測方法和設備。現在,最大的變化是我們敢做了、會做了。我們可以自己采樣、自己檢測,遇到問題也能自己處理。”她說。
11月6日,中國援莫農業專家組獸醫專家韓俊偉(左)向莫桑比克農業研究所技術人員講解中國捐贈的試劑盒使用方法。劉杰 攝
在開展現場診斷培訓的同時,中國專家還協助莫桑比克農業研究所完善檢測條件,捐贈檢測試劑盒、快速檢測卡和配套耗材,現場指導莫方技術人員完成試驗操作,使相關檢測實現了“本地化、獨立化”。
在農業研究所的實驗室里,負責人約蘭達小心翼翼地從冷柜中取出一份份保存完好的樣品。她介紹說,這些樣品用于檢測牛奶中是否含有布魯氏菌,這是長期開展的例行監測工作之一。
中國專家到來后,與莫方技術人員在疫病檢測流程規范化和數據比對方面進行了深入合作。“引進中國前沿技術,使我們能夠優化檢測流程,改進操作方法,提高結果準確性和工作效率。我們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她說。
11月6日,中國援莫農業專家組獸醫專家韓俊偉(左)向莫桑比克農業研究所技術人員講解中國捐贈的試劑盒使用方法。劉杰 攝
為突破當地疫苗產能瓶頸,中國專家還在農業研究所開展了“疫苗灌裝與半加塞技術”專項培訓,指導技術骨干熟練掌握灌裝設備操作能力,并進行工藝優化。農業研究所疫苗生產室負責人馬帕科表示,自灌裝機投入使用后,疫苗灌裝效率實現倍增,日產能從之前的6000瓶大幅提升至約12000瓶,產品合格率也顯著提高。
中國援莫農業專家組獸醫專家韓俊偉介紹說,相關培訓已推動當地疫苗生產實現“關鍵跨越”,從傳統人工灌裝逐步過渡到半自動化作業。首批掌握核心流程的技術骨干已主動承擔起“教練”角色,將操作要點傳授更多同事,促使該項技術向周邊地區逐步推廣。
農業研究所動物科學部門負責人奧蒂利婭對此深有感觸,她說,中方援助不僅改善了設備條件,更通過疫苗生產培訓等,顯著提升了試驗診斷與疫苗制備兩大核心能力,這有助于莫桑比克構建自主、可靠的疫病防控體系。
隨著試驗操作、疫苗灌裝、病理切片和現場診斷等環節逐步本地化,莫桑比克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的關鍵能力正在不斷形成。“我們的核心任務始終是技術轉移與人員能力培養。最終目標是讓當地技術人員能夠完全獨立、可持續地守護本國畜牧業的健康和安全。”韓俊偉說。
(來源:新華社 作者:劉杰)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