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市場正在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分紅變革浪潮。
據梳理,截至11月10日17時,2025年已有25家三季報凈利潤超30億元的上市公司打破慣例,推出上市以來的首次中期分紅方案,這批“新晉分紅生力軍”合計派發現金紅利高達693.87億元,平均每家分紅27.75億元。
這一現象背后,是監管政策與市場生態協同發力的顯著成果。從行業分布看,能源、制造、金融等領域龍頭企業成為此次變革的先行者——中國神華以194.71億元分紅領跑,興業銀行和工業富聯緊隨其后,三者分紅總額占據25家企業總規模的半壁江山。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期分紅正在成為優質企業的“新標配”。根據Wind數據,2025年三季報利潤超30億元的207家公司中,超半數實施了中期分紅,這一比例較三年前飆升近六倍。
受訪人士分析指出,這批長期盈利卻從未中期分紅的企業集體“轉身”,標志著A股股東回報機制進入新階段。在政策持續引導下,上市公司正從“能分則分”向“應分盡分”轉變,資本市場投資端與融資端的平衡發展迎來里程碑。
25家高利潤企業首度中期分紅,龍頭領銜
加大中期分紅力度、實施一年多次分紅,是監管層持續鼓勵的方向。在監管部門引導下,上市公司分紅意愿顯著增強。
過去,上市公司分紅主要以年報分紅為主,進行半年報分紅、三季報分紅等中期分紅的企業相對少見。如今,在年報分紅之外開展中期分紅,正成為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的新標配。
高利潤上市公司往往具備更強的分紅能力。根據Wind數據梳理發現,近兩年來,A股市場中選擇中期分紅的公司數量實現跨越式增長。
以三季報凈利潤超百億元的上市公司群體為例,2023年73家凈利潤超百億企業中,僅10家實施中報分紅,且無公司進行三季報分紅。到2024年,這一格局發生顯著變化:72家凈利潤超百億企業中,實施中期分紅的企業增至49家(含44家中報分紅和7家三季報分紅),其中邁瑞醫療、陜西煤業兩家公司更實現中報與三季報分紅并行。2025年該趨勢持續強化,80家凈利潤超百億企業中,58家實施中期分紅(含53家中報分紅和5家三季報分紅),中期分紅企業占比達72.5%,較2023年實現大幅提升。
如果將利潤指標調低至三季報利潤30億元以上,上市公司中期分紅比例提升同樣明顯。2025年,207家三季報凈利潤超過30億元的公司中,117家官宣進行中期分紅(其中中報分紅105家,三季報分紅14家,邁瑞醫療及分眾傳媒實現中報及三季報分紅并行),占比56.52%,顯著高于2024年的46.97%和2023年的9.5%。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117家官宣中期分紅的上市公司中,25家是上市以來首次實施中期分紅(中國核電、藥明康德、中國神華曾進行特殊分紅),25家公司合計派發現金紅利693.87億元,平均每家分紅27.75億元。
這些首次中期分紅的上市公司中,不乏市值與凈利潤可觀的龍頭公司,典型如中國神華與工業富聯。截至11月10日盤前,中國神華總市值高達8528.63億元,2025年三季報凈利潤達469.22億元;今年8月,中國神華剛剛官宣收購13家能源資產,開啟一場央國企主導的“萬億巨頭孵化行動”。
工業富聯則是股價增勢迅猛的民營企業代表,其2025年初總市值尚為4271.62億元,截至11月10日盤前已升至1.44萬億元。
今年中報,中國神華與工業富聯推出上市以來的首次中期分紅,分紅總額分別高達194.71億元和65.5億元。
銀行是上市公司分紅主力,作為銀行之一的興業銀行也于今年推出上市以來的首次中期分紅,總規模高達119.57億元。興業銀行與中國神華、工業富聯共同構成年內首次分紅上市公司中分紅總額前三,三者分紅之和占總分紅的54.73%。
這一變化軌跡清晰顯示,在監管引導和市場機制共同作用下,上市公司通過提高分紅頻次與投資者分享發展成果的意愿明顯增強。特別是行業龍頭企業率先加大中期分紅力度,對市場形成良好示范效應,有助于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投資端建設,提升A股市場整體吸引力。
三季度百億凈利潤企業中期分紅圖譜,誰在缺席?
當越來越多上市公司主動推出中期分紅計劃之際,哪些高利潤企業尚未加入這一行列?
根據Wind數據梳理發現,2025年三季報凈利潤超100億元的A股上市公司共80家,其中58家已進行半年報分紅或三季報分紅(53家半年報分紅,5家三季報分紅),另有22家未進行任何中期分紅。
這些尚未實施中期分紅的上市公司行業分布相對集中,以金融、建筑和電力等資本密集型行業為主。
對于這些尚未分紅的高利潤企業,應如何客觀看待?據受訪人士分析,首先,這些企業雖未進行中期分紅,但均已推出年度分紅計劃,具有穩定的分紅傳統,只是在分紅頻次上有待提升。
其次,這些企業只是截至目前尚未推出中期分紅計劃,后續仍存在實施中期分紅的可能性。特別是在當前大量高利潤上市公司相繼推出中期分紅計劃,以及監管層一再倡導一年多次分紅的大環境下,尚未進行中期分紅的上市公司可能面臨一定的市場壓力,這股壓力或將促使它們在明年加大分紅頻次,逐步推出中期分紅計劃。
與此同時,受訪人士強調應理性看待上市公司分紅行為?!安荒芎唵蔚匾允欠穹旨t作為評判公司好壞的唯一標準。關鍵在于公司留存利潤的運用效率。如果資金能被用于高回報率的再投資,從而推動公司未來業績增長和市值提升,這比簡單的現金分紅對股東的長期回報可能更高。投資者需要甄別公司是‘無錢可分’還是‘有錢要為未來而戰’?!?/p>
分紅新政進化論:精準施策重塑市場生態
政策層面正在深刻推動A股分紅生態發生變革。2024年新“國九條”及配套政策將分紅要求從監管引導升級為剛性約束后,2025年一系列新政持續加碼,推動分紅機制進一步優化。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規定是:對多年未分紅或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東減持、實施風險警示(ST)等,這一政策倒逼上市公司提升分紅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金融街論壇發布了一系列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明確提出“推動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建立健全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機制”,此舉旨在引導資金關注上市公司長期分紅能力,形成價值投資良性循環。2025年10月,證監會正式發布《關于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保護的若干意見》,倡導“注銷式回購”和一年多次分紅,從回報端增強投資者的獲得感和安全感。與此同時,證監會2025年系統工作會議明確將“加大上市公司分紅、回購激勵約束”作為年度重點工作,為分紅制度的持續完善提供了政策保障。
受訪人士指出,隨著2025年深化創業板改革的推進,資本市場對新產業、新業態、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為未來分紅生態注入新活力。應實施差異化引導,對科技創新企業鼓勵利潤再投入,對成熟期企業則支持提高分紅比例,這種精細化施策正成為2025年分紅政策的重要特征。
從“軟約束”到“硬指標”,再到2025年的“精準施策”,A股分紅制度演進正在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政策持續引領下,上市公司分紅行為逐步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規劃,一個更加成熟、理性的分紅生態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崔文靜 張長榮)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