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政策作為宏觀調控重要手段,在促進經濟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笆逦濉币巹澖ㄗh提出,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謀定而后動?!笆逦濉币巹澖ㄗh為未來五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擘畫方向、厘清前路。
專家認為,未來財政政策需切實提升效能,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延續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支持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保障基本民生;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優化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持續用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提升財政可持續性與治理效能。
延續積極取向
近年來,我國連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合理確定赤字率,著力穩定就業和物價水平,支持擴大國內需求,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靶向發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好勢頭。
“回顧這些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成效明顯?!必斦坎块L藍佛安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中發表署名文章稱。
立足當下,著眼長遠,積極財政政策取向料延續。
一方面,穩增長需要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發力托底。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在經濟增長動能處于深度轉換背景下,財政政策應當主動作為,通過擴大支出規模、優化支出節奏、創新政策工具,形成對總需求的強力拉動,穩定經濟增長預期,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爭取寶貴時間窗口。
另一方面,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推進與基本民生保障的夯實,離不開財政政策的傾斜與支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強化基礎民生保障等,都依賴大規模、長期性的公共投資。但這類投資往往具有外部性強、回報周期長、私人資本不愿或不宜進入的特點,必須由財政來主導。”連平說。
形勢使然,篤行不怠。從財政政策的著力點看,預計“十五五”時期財政將繼續用好預算、稅收、政府債券、轉移支付等工具組合。專家表示,可考慮保持預算赤字規模在較高水平;統籌用好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資金,推動擴大有效投資。同時,綜合運用稅收、政府采購、政府投資基金等工具,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同等財力,結構優化則效能倍增。藍佛安在上述署名文章中表示,堅持“小錢小氣、大錢大方”,不斷提升財政政策效能和資金使用效益,下大力氣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落實要求,需明“為”之方向。專家認為,應將寶貴的財政資金向公共領域聚焦,向外溢性強、社會效益高的方面傾斜。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院長袁海霞表示,一方面,要提升民生含量,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著重解決醫療、教育、養老、托幼等短板問題,聚焦消費尤其是服務消費加大施策力度。另一方面,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對于經濟轉型發展中的新領域繼續加大支持,如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基建領域等。
精準施策,更需平衡“為”與“不為”。專家表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必須正確處理民生支出和建設性支出的關系。要豐富盤活政策“工具箱”,加強資源統籌,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放大政策效應。
厘清邊界,要定“不為”之底線。應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表示,“十五五”時期有必要在落實好既有減稅降費政策的基礎上,對存量減稅降費政策進行結構性調整與優化,清理不必要的稅收優惠,提高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的稅收優惠政策的精準性。
增強可持續性
時勢激蕩,重任在肩。“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對財政運行、宏觀調控、財稅改革等產生影響。
“財政事關治國安邦、強國富民,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承擔重要職責。”藍佛安說,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財政面臨的形勢任務,更加有力有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專家認為,更加有力有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需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零基預算改革是財稅體制優化的基礎。袁海霞認為,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嘗試零基預算試點,進一步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精準性,提升預算資金效率。此外,還可探索對于“以收定支”等原有預算管理制度的優化和轉變,逐步向“以規劃定預算、以績效配資金”的現代財政制度過渡,更好發揮“以政領財、以財輔政”效能,進一步釋放地方活力和積極性。
央地財政關系的理順是增強財政可持續性的關鍵一環。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十五五”時期,預計一方面將提高中央財政的支出責任,如中央財政加大對社保、糧儲、重大基建和生態環保等方面的支出,并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全額支持地方執行;另一方面將優化央地共享稅比例、提高地方分成來增強地方“造血”功能。
政府債務管理機制的完善是防范風險、保障財政可持續的重要屏障。羅志恒建議,構建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長效機制,建立地方政府預算硬約束;健全完善投資決定融資的體制機制,實現國債、地方一般債、地方專項債和城投債各司其職的格局;完善中央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機制,明確多元目標考核下的權重分配,在嚴格落實問責機制的同時增加正向激勵機制。
來源:中國證券報 趙白執南 熊彥莎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