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中,“合唱”是文藝匯演中整齊的隊列,或是舞臺上氣勢恢宏的演出。而如今,上海彩虹、青島炫樂、北京悅城等業余合唱團,卻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北京演出開票即售罄,演出當晚雖遇暴雨依然滿座;青島炫樂室內合唱團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線上直播舞臺;越來越多業余合唱團的演出成為票務平臺的熱點……一種基于熱愛的合唱新生態正悄然形成,而市場與觀眾也給予了熱烈的回應。沒有科班出身的光環,旋律中安放著屬于普通人的熱愛。
在業余合唱新浪潮中,每個團體的相聚都妙不可言。
青島炫樂室內合唱團的名字來源于青島方言,“炫了”,也就是“了不得”的意思。8年前,這個為了“接碎活兒”臨時湊成的小隊,活動結束后大家依依不舍。團長董磊望著一張張意猶未盡的臉,做了個決定:“不如,我們把團固定下來吧!”
誰也沒想到,這個不求營利、全憑熱愛的業余團體,竟一路從地鐵站的自發演出,唱到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
他們表面“業余”,背后卻自律到近乎“苛刻”。
每周一次雷打不動的排練,一年無故缺席2次即視為退出——這對一群有本職工作的上班族來說并不輕松。團長董磊坦言,嚴格的紀律實屬無奈:“我們是一個社會公益團體,如果沒有共同遵守的規則,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那永遠也站不上真正的舞臺。大家都明白——合唱,是一件所有人一起努力才能做好的事。”
“排練必須背譜”“音準不對,整個聲部留下來重練”……面對“團規”,大家也會“哀嚎”:“每次檢查背譜,我都感覺大腦被瞬間抽空!”“為什么譜子不能直接焊在我視網膜上!”
練歌摳細節摳到30遍,但成果也著實令人欣喜,當演出結束臺下掌聲炸開的那一瞬間,大家內心都感到無比滿足。
演出的歌曲加入獨特編排。《大花轎》憨厚直白的歌詞,遇上女聲的柔美吟唱與男聲的渾厚和聲,質樸的幸福感變得真摯動人;《戀愛ing》被合唱團重新演繹,一個人的甜蜜仿佛變成了一群人的浪漫;《落葉歸根》以合唱的方式娓娓道來,思鄉之情也愈加深沉……
在生活節奏飛快的北京,合唱團同樣散發著強大吸引力。
楊博是北京悅城青年合唱團的男高音,本職工作是一名中學化學教師,因為不在北京工作,他每周都要從石家莊來北京進行排練。招新面試時,團長就問他:“每周從外地趕來排練,能堅持嗎?”他當時回答得十分堅定。而這一堅持,就是整整一年。
楊博并非專業歌者,也沒有受過系統音樂訓練,僅有的基礎來自兒時的聲樂興趣班和音樂課。為了跟上排練,他常在私底下用功:縮短玩手機等碎片時間,忙完工作就鉆研樂譜,打磨演唱技巧,為每周六的排練做準備,生活因此變得格外充實。
“我非常喜歡悅城的理念——‘合唱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讓我在兩點一線的生活中發掘出更多可能,給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讓生活變得更加充實有力。”楊博說。對愛好的堅持反過來也滋養了他的工作,學生們也更加敬佩這位“全能型老師”。
在業余合唱團里,白天,他們是老師、策劃、醫生;下班后,他們就化身排練廳里的“藝術家”——背譜、摳節奏、合聲、練呼吸……來自不同行業的他們,因同一個夢想相聚,在兩點一線的都市生活中,為自己開辟一片情感綠洲。
有些人做著與音樂“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卻意外與合唱團結緣。
炫樂合唱團的于子洋是一名地鐵車站調度員,嚴謹認真、一絲不茍是工作中的必備素養。某天在車站電視里看到有關炫樂合唱團的紀錄片,他才發現青島竟藏著這樣一個音樂組織。5歲開始學聲樂,后來接觸鋼琴,作為藝術生的他高考時與音樂院校失之交臂。合唱團的出現,重新點燃了于子洋心底的音樂夢,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從此回歸那個熟悉的舞臺。
“我的工作需要嚴守規章,音樂卻是輕松自由的。”于子洋說,“這種上班下班的‘反差’,讓生活更加有樂趣了。”
在生活、工作與愛好間游刃有余的王綿綿,對這種“反差感”深有體會。她曾經做過外企總助、英文編輯、會議策劃,目前是企業項目主管,同時也是一位“寶媽”。沒學過聲樂和樂器的她,因嗓音條件好,學生時代便與合唱團結緣。大學時,校內合唱團每年畢業季都會組織游唱,在夏夜的晚風中,沿著宿舍樓邊走邊唱,歌聲悠揚、閃光燈搖曳,不斷有人隨機加入……這種溫馨的呈現,讓她對合唱團有了更深的理解。
“可惜畢業后,我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團體。能接觸到的,不是門檻過高的專業團體,就是風格迥異的廣場老年合唱隊……在‘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間,獨獨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王綿綿感嘆。直到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的《感覺身體被掏空》《春節自救指南》爆火,她驚覺:業余合唱可以如此貼近生活!于是她開始在各平臺搜索北京的合唱團,幸運地通過悅城合唱團的面試,一唱就是4年多。
“團員們來自城市的各個角落,每周固定穿越好幾個‘環’來參加排練,甚至還有每周從河北坐高鐵來的小伙伴,絕對為愛發電!”王綿綿說。
這4年,女兒是王綿綿學譜子、練唱、錄作業的“忠實觀眾”。因為沒有樂理和專業聲樂基礎,五線譜是一點一點學的,譜子是一點一點摳的,高音是一點一點突破的。見證全程的女兒也體會到了什么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什么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更明白了生活中有許多美好值得忙碌,有許多人愿意為熱愛聚集。
藝術無界限。繪畫創作者李子青,常年與畫布獨處,喜歡讓合唱音樂飄蕩在畫室。聽著聽著,心底對合唱的渴望一次次被點燃。
李子青對今年秋季專場音樂會的籌備過程有著極深的印象。從指揮、團長、籌備組成員,到每一位刻苦練習的團員,都自發投入巨大精力。從場地、燈光、攝錄、宣發到組織工作……每個環節都有周密預案,并穩穩落地。“不夸張地說,我從未見過這么大一群人,毫無功利心地利用業余時間,如此熱情飽滿地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悅城合唱團打出名氣登上了電視節目,李子青覺得,加入悅城遇見這份純粹的愛,是自己今年最幸運的事。
作為青島炫樂合唱團“經紀人”,李庚炫對活動組織也頗有感觸,她笑稱自己是團隊的“嘮嗑”擔當。“國家大劇院的線上演出機會,可以說是我‘嘮嗑’嘮出來的。”她毛遂自薦,向國家大劇院演出部介紹自家合唱團。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溝通、匯報、上會討論,機會終于垂青這個有準備的團隊。
除此之外,李庚炫經常會準備一些別出心裁的活動,如情緒劇場、跨年音樂會、手環抽獎活動等。她想,一場演出不只是臺上唱歌、臺下聆聽的單向傳遞,它更應是一個關于共鳴與連接的現場,因為音樂之外,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也在發生。“我希望大家離開劇場時,不只是記得臺上的旋律,更能帶有一種‘我與這場演出相互看見、理解’的感覺。”
在為熱愛奔忙的路上,這些年輕人意外收獲了一群“神仙隊友”。
有的團員原本是“社恐”,每次排練都約好同進同出,互相打氣。慢慢地,她們認識了更多伙伴,在合唱團找到了“家”的歸屬感。
有的團員面對合唱團招新時的重重考核,本有退縮之意,但現在已經在合唱團唱了6年,時常慶幸自己沒有打退堂鼓,才能結識這么多好友。
合唱的能量還能輻射到更遠的心靈——“很多觀眾會在我們的新媒體后臺留言,分享他們的故事。那些平凡卻真摯的訴說,讓我特別欣慰——原來有人真的從我們的歌聲中,找到向前走的勇氣。”董磊說。
這群來自人海、奔赴音樂的普通人,用熱愛把日子唱成了詩。他們在白晝恪守崗位,也在夜晚守護初心,他們在一次次排練中展現光芒,也在一次次和聲中熱淚盈眶。
當合唱貫穿舞臺與生活,它便不再是純粹的藝術形式,而是陌生心靈共同的歸宿。這些蓬勃生長的合唱團,為我們筑起可供棲息的精神家園,也在傳遞一座座城市的文化底色。當平凡的我們因為同一份熱愛相聚,那些排練廳里的幾十遍雕琢、舞臺下的千里奔赴、生活中的彼此點亮,都會在某個時刻,聚成能量,遇見回響。
來源: 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