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一位河南IP網友反映,河南新鄉豐樂里村內有一處環保監測點,因村子環保不達標,當地禁止燃油車進入村內。村子發布的《通知》提及,禁停區域內有電動汽車的車主,需到村委會登記車牌照,登記錄入信息后,每天下午6時可進村充電;若次日早上8時30分后車輛仍在禁停區,累計三次將取消入門資格。

當地禁止燃油車駛入村內,本意是治理環保監測點附近的大氣環境。沒有燃油車排放廢氣,空氣自然會更潔凈,監測結果也極可能達標。但這種防控措施的合理性存疑:如果燃油車的尾氣排放符合標準,為何不允許其駛入?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治理方式對村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干擾。此前,村民駕駛燃油車、電動汽車均可自由進出村子,而現在為了保證監測點的大氣環境達標,村民的燃油車只能停在村外,電動汽車也需限時進出村。這既限制了村民的出行自由,也打亂了村民的生活、工作節奏。治理大氣污染本是為了造福于民,可當地的治理措施卻造成了擾民,村民又何來幸福感?
在這種措施下,監測點周邊環境可能確實能達標,當地也可能因“治理成效顯著”受到表揚,但這本質上是一種形式主義。如果只治理“監測點”這方寸之地,卻對區域整體大氣污染放任不管,城市大氣環境又如何能真正達標?其治理目的并非改善大氣環境,而是為了應付檢查,通過“造假”讓環境治理結果達標。
基層部門只注重監測點附近的環境治理,對非監測區域卻不管不顧,這種行為與監管失察密切相關。一些部門只看重監測結果,卻忽視了監測環境的真實場景:設置監測點后,有的部門很少派人實地核查監測環境是否真實,對當地治理環境污染的具體方法并不知情,這就給了一些人可乘之機——僅針對監測點區域治理環境,非監測區域則放任不管,最終導致監測點的環境監測作用“失靈”、結果“失真”。
對環境治理中的“造假”行為進行整治,需要多管齊下。首先,管理部門要多跑腿、多下現場,實地查看監測點的監測環境是否客觀、真實;同時要優化監測方式,多設置流動監測點,實行多點位環境監測,以確保監測結果準確。其次,要對環境治理工作中弄虛作假的相關責任部門和個人嚴肅追責,堅決杜絕形式主義。最后,要引入社會監督,借助民眾力量,既解決弄虛作假的問題,也能真正實現環境治理的初衷。
來源: 長江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