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價格原地杵”——這是今年“雙11”期間,不少消費者的共同感受。近日調查發現,從“先漲價后降價”的價格“變裝秀”,到“不同人不同價”的隱性歧視,再到“湊單越湊越貴”的規則陷阱,曾經的“消費福利”正在被層層套路消解。

“雙11”促銷玩法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燒腦”,甚至出現“湊單越湊越貴”這種離譜的規則陷阱,付尾款時價格比預估價更高,讓消費者疲于計算,把消費者逼成“精算師”,費時費力還心累。這樣的“雙11”,讓消費者在計算之中被平臺算計,顯然已經背離了初心,不再是購物狂歡,而是充滿算計的消費套路,背后的算計不過是為了延長消費者在平臺的停留時間,誘導、“綁架”消費者多選購幾件商品罷了。
眾所周知,“雙11”的定位是電商促銷的購物狂歡節。這十幾年來,“雙11”始終處于火爆狀態,究其根本,不是電商平臺復雜的促銷玩法吸引人,而是廣大消費者只是想在“雙11”期間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少花點錢。我們回望2009年首屆“雙11”,核心魅力就在于“簡單粗暴”直接降價,當年淘寶以“全場五折”的驚人優惠一舉點燃電商消費熱情,確立起了“雙11”電商促銷的購物狂歡節定位。
實際上,近年來,人們的消費理念不斷升級,消費選擇更趨理性,對“雙11”的購物狂歡更加冷靜、清醒。在這樣的消費新時代,電商平臺如果繼續延續復雜的促銷玩法,利用規則陷阱算計消費者,層層消解“雙11”本有的“消費福利”。可以預見到,這樣的“雙11”操作,必定會讓消費者對電商平臺和“雙11”失去信任,流失熱情,最終讓“雙11”丟掉在消費者心中的購物狂歡定位,喪失長遠發展的活力。
我們常說“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即將“成年”的“雙11”同樣需要多些真誠少點套路。“雙11”的促銷玩法應當刪繁就簡,簡單直接,不要也不該弄得太復雜、太燒腦,讓消費者輕輕松松享受到真實、透明的優惠、實惠,簡簡單單買到自己想要買的物美價廉商品。這樣的“雙11”,才是廣大消費者需要的購物狂歡節,也是建設安心、放心、舒心消費環境的應有之義。
當然,“雙11”回歸網絡購物狂歡的原本定位,既需要電商平臺自覺清醒過來,簡化促銷玩法,及時主動告別規則陷阱,并完善“一鍵投訴”等功能,方便消費者維權;也需要消費者積極維權,向復雜的“雙11”促銷玩法說“不”;還需要市場監管部門加大執法監督力度,明確促銷玩法的透明度,及時叫停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促銷規則。
來源:揚子晚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