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一天被平臺調價5次”“中小酒店聯名舉報OTA平臺干預定價”等話題引發熱議。
一邊是商家抱怨定價自主權被粗暴剝奪,成本與利潤失控;另一邊是消費者發現同款商品、同間客房價格忽高忽低,消費體驗大打折扣。平臺擅自替商家調價的行為,打著“優化供需”的旗號,實則是越界干預經營、損害多方權益的“霸權”操作。

不管是街邊小店、中小酒店,還是線上入駐商家,商品或服務的定價背后有成本核算、服務承諾等多重考量。但現實中,部分平臺仗著流量壟斷優勢,拿“算法優化”等當借口,要么擅自上調售價賺差價,要么強制商家低價促銷引流等。更過分的是,有些平臺調價后壓根不通知商家,導致商家不知情下“虧本賣貨”,或是定價虛高丟客源。
這種越界操作,只會將成本層層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消費者或許能偶爾撿到“低價漏”,但長期來看,商家為彌補平臺調價造成的損失,難免會通過降低產品質量、縮減服務內容來平衡成本,最終受損的還是消費者的切身利益。
流量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生意,很多商家高度依賴平臺獲取客源,不得不忍氣吞聲接受各類“霸王條款”。但這種“店大欺客”的操作,違背了電子商務法關于“平臺經營者不得利用技術手段,對平臺內經營者的交易價格進行不合理限制”等的規定,更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定價權不是小事。平臺本該是搭建供需對接的橋梁,而不是當操控價格的“操盤手”。健康的生態,需要平臺守住“服務者”的本分,尊重商家的經營自主權和消費者的知情權。唯有誠信以待,才能筑牢市場信任的根基,實現多方共贏。
來源:新華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