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也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五年來,榆林市府谷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持續拓展“兩山”理念實踐路徑,繪就了“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相伴、百鳥爭鳴”的宜居宜業的生態畫卷。在3229平方公里的府谷大地上,呈現出“綠水豐漣漪,青山多繡綺”“青山不墨千秋畫,綠色無弦萬古琴”的生動景象。

記者從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府谷分局了解到,府谷縣空氣質量連續5年實現同比改善,截至10月底,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30,同比下降17.9%;優良天數264天,同比增加37天;PM10、PM2.5、SO2、NO2、O3、CO六項參數平均濃度實現同比改善且幅度位于全市前列。
記者就黃河水流量、水質情況走訪了黃委府谷水文站負責人。“這幾組數據非常喜人:“十三五”期間,年徑流量逐年攀升,2020年最大,達362億立方米,“十四五”期間年徑流量較為平穩,2024年明顯增加,(2015年至2024年)十年平均徑流量為219.48億立方米,十年平均輸沙量為0.52億噸。”站長劉培旺欣喜地說,“年輸沙量從2019年后逐年減少,2024年明顯回落,黃河水整體由黃變清、由黃變綠、由淺綠轉向深綠。”

另據氣象部門資料顯示:2025年1月至10月20日,累計降雨量為820.4毫米,較2024年同期偏多213.8毫米,較歷史同期偏多430.4毫米。
這正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尤其這五年來,府谷呈現出了風調雨順、河清海晏的景象。
府谷地處秦晉蒙三省交會處,因煤儲量豐富,素稱“金三角”。近年來,府谷縣把“筑牢生態屏障,守護黃河安瀾”作為第一要務,“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環境”,黃河水流至府谷,泥沙量明顯減少,水質尤為清澈,黃河之景蔚為壯觀。
府谷縣堅持植樹與治水相結合、固沙與修復相協同,由過去的“黑三角”嬗變為名副其實的“綠三角”。府谷是黃河入陜第一縣,是陜西的“北大門”,地處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范圍,也是黃河“幾字彎”上的核心區域,府谷治理具有關鍵性、特殊性、戰略性。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陜北之北、黃河之濱”的府谷縣,始終以守護母親河為己任,將淤地壩、攔沙壩、坡改梯、小流域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作為改善生態環境、保障黃河安瀾的核心抓手,生動譜寫了“泥不下山、水不出川、淤地增產”的治理新篇。
“ 十四五”期間(2021—2024年),府谷縣錨定“減沙控沙”目標,大力推進攔沙壩體系建設。全縣累計建成攔沙壩137座(含中型壩34座、小型壩103座),預計在設計淤積年限內可攔截上游泥沙3257.87萬立方米,淤滿后將形成高產壩地445.84公頃,2025年規劃實施70座攔沙壩,預計2026年9月完工,屆時再添攔截泥沙1564.53萬立方米、淤地214.80公頃,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注入“源頭活水”。
在新建攔沙壩的同時,府谷縣同步推進庫壩安全提質工程,對病險淤地壩實施系統性除險加固與老舊設施提升改造。2021年至2024年間,全縣累計治理淤地壩143座,2025年32座正按計劃緊張推進,同時新增補實施33座,通過全面排查、動態清零隱患,確保“老工程”持續發揮保水固土的關鍵作用。
為構建“點線面”結合的立體治理體系,府谷縣同步推進坡改梯與小流域連片治理,全方位提升水土保持能力,累計完成高粱村蘇家溝、柳溝、趙家溝等小流域治理41.87平方公里。在坡耕地改造方面,全縣累計規劃實施坡改梯9萬畝,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坡耕地,正逐步轉變為“保水、保土、保肥”的高產梯田。
“從攔沙壩到坡改梯,從庫壩提質到小流域治理,府谷縣的水土保持工程不僅筑牢了生態屏障,更釋放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多元效益。”縣水利局局長劉軍說,“壩地、梯田保水保墑保肥,成為群眾增收的‘口糧田’‘金飯碗’;小流域治理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帶動了特色產業發展;防洪減災能力的提升,更守護了沿岸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十四五”以來,府谷縣人民檢察院一班人牢記“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囑托,充分發揮檢察職能,為黃河流域(府谷段)生態環境保護筑牢法治屏障。
府谷縣壓實法治政府建設責任,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構建起“檢察公益訴訟監督+行政履職”的協同模式,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構筑了堅實的法治屏障。通過積極回應檢察機關提出的治理建議,縣政府專項投入1.4億元用于黃河岸線整治,推動80公里的母親河重現水碧岸綠的生態美景。府谷縣人民檢察院一體承辦了榆林、忻州、呂梁兩省三市十三縣公益訴訟工作聯席會議,旨在推動建立沿黃檢察機關協同保護長效機制,實現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聯合治理、協同保護良好局面。
“水質好不好,禽鳥先知道。”
隨著水質水量的明顯改善,黃河府谷段呈現出了百鳥爭鳴喜人場面,赤麻鴨、鳥中國寶黑鸛、反嘴鷸、喜鵲等飛禽陸續返回,它們在這棲息、嬉戲,家庭成員越來越多,畫面越來越溫馨。
“九曲黃河萬里沙”,再也描述不了新時代的黃河,取而代之的是“忽于水底見青山”“青山簇簇水中生”。
“十四五”期間,府谷縣以“三區兩帶多廊多點”規劃布局,按照“保護、擴綠、提質、克難、補白”的建設思路,大力推進“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富民、生態服務、生態安全、科技創新”六大行動,實施三北六期、森林撫育、沿黃治理、村莊綠化等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0.3億元,共完成營造林及種草45萬余畝,林草覆蓋率穩步提升。
五年來,府谷縣以“五抓”夯實五方面責任、以“五個一”強化項目管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四位一體”破解施工難題,即創新運用“山坡壘石造林+山頂高位水池+育林板保水固土+機械輔助運苗”模式,攻克沿黃裸露坡面立地條件差、施工難度大等問題,累計治理黃河西岸裸露坡面4.5萬畝,栽植苗木292萬株,其中壘石造林25.5萬株,蹚出一條黃河幾字灣困難立地造林府谷路徑。
針對沿黃立地條件差、施工難度大、干旱少雨造林成活率低以及用工難等問題,府谷縣探索推行科學綠化“五五四”工作法,得到省市林業部門充分認可。2023年10月24日,全省科學綠化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推進會在府谷縣召開,參會嘉賓觀摩了白云鄉(村)困難立地造林和石堡森林質量提升綜合示范點,生態建設成效獲得參會嘉賓一致好評。
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新突破,府谷縣林業工作站2023年10月31日被全國綠化委員會等部門評為“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單位”。
歷時三年成功出版《府谷縣常見植物》一書,該書收錄孢子植物7大類14種,種子植物82科329屬514種;《府谷古樹》詳細記載了縣域109株古樹名木的地理位置、生長狀況等情況;填補了府谷縣植物資源成果空白的狀況,為生態治理、科學研究、資源利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技術支撐。
“ 我們將持續用好‘五個’轉變:即由‘造林為主’向‘造管育并重’轉變,由‘重數量’向‘數量質量并重’轉變,由‘政府投資’向‘多元籌資’轉變,由‘綠起來’向‘美起來’轉變,由‘生態型’向‘生態經濟協同型’轉變。”縣林業局局長王軍有說,“下一步,我們將優化造林綠化空間,支持本地苗木產業發展,持續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大力推進生態修復和保護工作,為縣域高質量發展貢獻林業力量。”
近年來,府谷縣廣園所對轄區120多萬平方米綠化面積進行一年兩次的全面整形修剪,對5.4萬余株行道樹進行系統科學的兩季整形修剪,為群眾提供一個舒適、優美、安全的園林景觀環境。對河濱公園健康步道、水景公園(人工湖)、籃球場、鹽溝廣場進行提升改造。截至目前,城區公園廣場共26個,占地面積342萬平方米,綠地面積228萬平方米,公園廣場綠地率66.7%。
在孤山川河道兩岸,綠化總面積達39萬平方米;加強對新府山道路、黃河路、地毯廠口袋公園、糧站坡口袋公園等城區進行綠化提升改造。
截至2024年底,府谷縣建成區綠化面積820萬平方米,綠地面積755.3萬平方米,其中公園廣場綠地面積228萬平方米,綠化帶等防護綠地399.3萬平方米,小區等附屬綠地42萬平方米,其他綠化面積86萬平方米,行道樹及山體綠化樹木5.4萬余株,綠道長度13.8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41.07%,人均綠地面積13.44平方米,形成了“人在城中,城在綠中,開門見園,推窗見綠”的宜居格局。
記者手記: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年期為2025年至2027年,我們將以“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智慧引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實踐。近幾年來,府谷這座能源型城市走岀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山青了,水綠了,空氣清朗了,氣候濕潤了,生態環境趨穩向好,沿黃四季游人絡繹不絕,同時帶動餐飲、文創產品、農特產業的快速發展,府谷人已經嘗到“金山銀山”的回報。我們為生活在這綠水青山、云蒸霞蔚、宜居宜業的美好生活環境中由衷地欣慰,我們也正享受著綠水青山饋贈的紅利。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張美錄)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