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5世界中餐非洲大賽暨第十五屆國際中餐發展論壇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行,首次推出《非洲中餐發展報告(2025)》。此次活動由中國食品報社攜手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等數十家業內機構共同發起,并組建了世界中餐評價體系課題組。
該課題組匯聚了近20位業內專家,通過專業數據采集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歷時數月的深入研究,推出了《非洲中餐發展報告(2025)》。報告的發布,標志著中餐在非洲大陸的深遠影響不斷擴大,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也為全球中餐文化的繁榮注入了新的動力。
中餐版圖與非洲經濟脈搏同頻共振
研究基于1075家有效餐廳樣本,發現非洲中餐廳已形成以沿海經濟體為重心、深入內陸城市的多層次格局。
數量與分布彰顯經濟活力。非洲中餐館數量排名前十的國家是,尼日利亞、毛里求斯、南非、摩洛哥、坦桑尼亞、加納、肯尼亞、埃及、馬達加斯加、烏干達,其中毛里求斯與尼日利亞合計約占全非洲中餐館樣本量的1/3。除烏干達外,這些國家幾乎全部屬于沿海國家,擁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港口運輸體系和旅游業,大多開放程度較高、貿易便利,方便中餐原料的進口與文化傳播。報告指出,中餐的分布與中非經貿合作的深度高度重合。在尼日利亞的拉各斯、肯尼亞的內羅畢、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等城市,中國投資或承建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周邊,往往同步催生了服務于中方員工及當地市場的“中餐帶”。
功能演變見證角色升級。中餐在非洲的角色已發生深刻變化。報告強調,它早已超越文化符號的范疇,進階為中國對外投資運營的“關鍵保障”。在贊比亞的銅礦區、埃塞俄比亞的工業園區,中餐館與企業項目同步設立,為成千上萬的中方員工提供后勤支持,直接關系到企業的人員穩定與運營效率。這表明,中餐已成為支撐中非務實合作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軟性基礎設施”。
與此同時,中餐的客群也在悄然變化。隨著非洲城市化的推進和中產階級的崛起,本地消費者正成為中餐客群新的增長點。為適應這一趨勢,中餐館積極開啟“本土化創新”,利用本地食材與調料,在保留中式烹飪精髓的同時融合非洲風味,創造出獨特的“中非融合菜系”,成功突破了原本因進口成本高而導致的價格瓶頸。
高分口碑與服務文化贏得市場認同
報告中詳實的數據分析,生動記錄了非洲中餐業從扎根到成長的歷程。其整體評分的亮眼表現,正是行業邁向“品質升級”階段的一個生動縮影。
綜合評分展現整體實力。數據顯示,非洲近一半的中餐廳獲得了市場的高分認可。高達25%(273家)的餐廳評分在4.5分以上(滿分5分,下同),另有24%的餐廳評分在4至4.5分之間。這一結果強有力地證明,中餐不僅在全球范圍內受到歡迎,在非洲市場也同樣以其優良的品質贏得了包括本地中產階級和商務人士在內的廣泛消費者的青睞。
“中式服務”成為核心競爭力。 在服務質量維度上,近半數(48%)的非洲中餐廳服務評分集中在4-5分的高分區。報告分析認為,這反映了非洲中餐業經營管理的日趨成熟。許多本地食客在評論中特別提及中餐廳員工“禮貌、細致、熱情”的服務態度。這種源自“中式待客之道”的溫情服務,形成了良好的消費者口碑,成功轉化為在異國市場立足的關鍵“文化附加值”。
環境體驗塑造品牌形象。環境評分同樣亮眼,多數中餐廳集中在4-5分區間。報告觀察到,紅燈籠、木雕、書法、青花瓷等中式文化符號與現代設計語言相融合的用餐空間已成為普遍現象。這標志著中餐在非洲正從滿足果腹之欲的“生存型餐飲”,向提供綜合文化體驗的“體驗型餐飲”轉變,空間設計本身已成為傳遞中國文化、構建品牌認知的重要載體。
邁向品牌化與本土化的新征程
盡管發展勢頭迅猛,報告也清醒地指出了非洲中餐業面臨的挑戰,并為其未來的高質量發展描繪了路線圖。報告指出,供應鏈與人才是當前非洲中餐業的瓶頸。供應鏈問題首當其沖,中餐核心調味品與食材依賴進口,高關稅和運輸成本推高了終端價格,盡管部分經營者嘗試在本地建設農業基地,但受氣候、土壤和冷鏈物流限制,食材種類與品質的穩定性仍是難題;同時,專業中餐廚師嚴重短缺,依賴國內派駐推高了人力成本,而本地培訓周期長、技藝傳承難,制約了餐廳的運營效率和菜品創新。此外,與肯德基等已在非洲擁有近900家門店的國際快餐品牌相比,中餐館仍以單體經營為主,品牌化與連鎖化程度低,市場認知度和競爭力有待提升。
面對挑戰,報告也揭示了巨大的發展機遇。非洲消費市場潛力持續釋放,人口增長與結構轉型為中餐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作為全球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預計至2050年非洲總人口將達25億人。伴隨城鎮化進程加快和中產階層不斷壯大,餐飲消費需求顯著提升。中餐憑借其豐富的品類結構、多元的口味層次與日益鞏固的消費者口碑,已逐步突破華人社群邊界,吸引越來越多本地消費者,展現出對不同層次消費需求的廣泛適應性。
為此,報告提出一系列建議。政策層面,建議通過政策扶持、標準互認和文化推廣,系統性地支持中餐“出海”。行業層面,建議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搭建數字化信息平臺,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化,投資建設種植基地、中央廚房和冷鏈物流;深化數字化轉型,拓展線上銷售;并鼓勵龍頭品牌開展連鎖化經營,在境外經貿合作區設立旗艦店,打造真正的“中國味道”國家名片。
通過政策引領、行業支撐與企業協同,中餐在非洲將逐步形成品牌化、標準化、本地化與數字化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生態。這不僅是商業上的成功,更將為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注入持久而鮮活的動力。一盤宮保雞丁、一碟炒面,正以其獨特的滋味,參與書寫著中非交流的嶄新篇章。
(來源:新華絲路 作者:李卓群)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