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畫《大漠礪兵》,作者墨建杰。

每次踏上延安這片土地,目之所及盡是“陜北好江南”的美麗景象,內心總會翻涌起無限的感慨。當年,在蒼茫貧瘠的陜北溝壑間,古元、胡一川、彥涵、力群等來自五湖四海的木刻青年匯聚于此,孜孜探索中國現代版畫的路向,以責任、智慧和汗水開啟版畫藝術新篇章。
作為抗日烽火中的革命文藝搖籃,延安魯藝孕育了寶貴的“魯藝精神”,收獲了豐碩的藝術成果,其中延安木刻將革命理想與現實斗爭相結合,不僅在國內提振民族精神,也在營造國際輿論環境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歷史作用,成為中國現代藝術史上一顆璀璨明珠。一大批新興木刻藝術家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引下,借鑒歐洲版畫特點,吸收中國民間剪紙、年畫等營養,推動版畫藝術向著民族化、大眾化轉型,樹立了“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創作典范,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中國氣派的“延安學派”,其藝術風格不僅影響了解放區美術創作,對新中國成立后的美術創作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里,藝術家們汲取革命的養分,以刀為筆,以木為紙,創作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作品,彰顯藝術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力量。最終,他們從延安走出來,成長為中國現代美術的旗幟性人物。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美術家協會、陜西省文聯、中共延安市委宣傳部、西安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第二屆延安木刻版畫雙年展,既是對歷史的深切緬懷,也是對和平的禮贊。面向歷史,此次雙年展旨在傳承和弘揚延安木刻叩擊時代命題、堅持藝術為人民的精神;面向當下,此次雙年展匯聚各地創作,充分展現了新時代木刻版畫創作觀念與實踐的多種可能。
從對祖國建設、大國重器、城市更新、鄉村全面振興等時代圖景的描繪,到對美好生活、時代人物、時代記憶的多維表達,新時代中國朝氣蓬勃的生動圖景,被鐫刻進一幅幅精心創制的作品中。漫步展廳,在光影與圖像之間,重構著歷史的景象,展現著時代的發展,譜寫著祖國繁榮富強的詩篇,引人共鳴。這也許就是視覺藝術的魅力,它能把眾多或活潑,或深沉,或激越的新鮮感受,統統轉化為可感可知的藝術語言,無需通過文字轉譯便能讓人讀出思想、讀出情感。
閱覽這203件映襯在白墻上的優秀作品,能夠直觀感受到它們既繼承了延安木刻版畫的優良傳統,又融入了現代藝術的創新思維和審美觀念。這些作品包括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等多種形式,題材多樣,表現手法豐富。其中,黑白木刻煥發新的活力,以“刀味”和“木味”呈現強烈的視覺張力,剛健而分明;油印套色與絕版木刻豐富而厚重;傳統水印木刻實現當代觀念轉換,凸顯獨有的藝術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涌現出一批優秀青年版畫家,他們是版畫藝術傳承的新生力量,他們的學術思考、藝術個性和版畫語言構筑了新時代中國版畫的多元風貌。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版畫家還需持續探索藝術與科技的融合,不斷拓展木刻語言的表現空間。
昔日黃土高原已換新裝,延安魯藝精神雋永綿長。
今天,“延安木刻版畫展”以雙年展形式發展為一項持續性的學術活動,以嶄新的姿態矗立在當代中國美術版圖中,堅定而鮮明,豐富而深沉。它聯合“延安版畫藝術中心”——以抗戰時期延安魯藝西山的原魯藝木刻工場為載體,利用窯洞、瓦房設立版畫工坊、藝術家工作室、展覽展示、研學體驗以及配套食宿后勤等功能區,構建起版畫創作與研究、展示與交流、人才培養與教學實踐、社會美育與文化傳播等協同發展的平臺。毫無疑問,它將成為一個耀眼的地理坐標,將延安與國內各地版畫家相連,將延安傳統和當代創作相接,凸顯木刻版畫的學術價值和藝術魅力,進一步激發版畫在新時代的活力。
精神歷久彌新,藝術薪火相傳。戰火中淬煉的文藝刀鋒,必將主動、深度回應時代課題,在現實主義的磨礪中愈益堅韌。
來源: 人民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