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第七屆大涼山戲劇節在四川西昌啟幕。作為大涼山戲劇節第一發起人,濮存昕眼中的大涼山戲劇節并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專業戲劇節,“這里和山水連在一起,自由自在的陽光味道是一種生活方式。”
今年的大涼山戲劇節,10天的時間依然有將近百部入選劇目參與。濮存昕說:“因為經費原因,我們很難請到昂貴的劇團來演出,所以劇目規模是中小型,靠真誠和周到來打動劇團。這次來的幾個國外劇團的規模都不小,什么理由讓人家沖著這點經費過來呢,其實就是這里的山水、這里的陽光。”
作為發起人團隊亮相開幕式最齊整的一屆,濮存昕說,任何一個發起人在這里都沒有酬勞,皆因熱情而來。“說實話,沒想到能夠辦到第七屆,我們現在已經開始暢想第十屆的事了。很多年輕的、特別是國外留學回來的朋友,都加入到戲劇節的隊伍中,大涼山戲劇節永遠年輕。”
“藝術像水一樣,世界是相通的,即使是被陸地隔開的地方,可能也有地下水。”濮存昕這樣形容戲劇節之于當今世界的意義,“無論世界發生什么,文化藝術的平等、友善一定是吸引所有人愿意來參與的原因。在這里,無論來自亞洲還是歐洲,大家都是為戲劇而來,眼睛里全是友善向好的態度。同時,大涼山在看世界,世界也在看大涼山,我們睜眼看世界,永遠應保持一種平視的態度。”
盤點七屆戲劇節最可圈可點的一件事,濮存昕說,“那就是我們從2019年到現在從沒有停過,每年立冬之日,全世界各個戲劇節都結束了,大涼山戲劇節開始了……這邊有溫暖的陽光,宜人的氣候,更地處中國西部地區,促成了有利的文化生態。”濮存昕眼中的大涼山戲劇節其實是一個文旅項目,“在哪里都可以辦專業的戲劇節,但這里卻是和山水連在一起的,這種自由自在的陽光味道是一種生活方式。”
雖然在濮存昕眼中,大涼山戲劇節的基因中帶著文旅的色彩,但他同時也承認,如果靠賣票來完成戲劇節的整體資金運作,目前還是不可能的。“某種程度上說,戲劇節也是一個文化公益項目,是無用之學,是審美層面的人的精神需要。我們很關注本地售票率是多少,但始終沒達到理想。不過大涼山有文旅優勢,所以戲劇節有實力也有自信。來戲劇節的觀眾一定要把文化和旅游結合在一起,一定要好好吃飯,一定要晚上坐在水邊喝上一杯,蘆葦棧道是我還想再走兩遍的地方,享受突然間世界就只有你一個人的感覺,這也是大涼山戲劇節除了演出之外最愜意的地方。”
山里村落采風的“自然戲劇”是大涼山戲劇節在地研學的一個嘗試,濮存昕說,“有沒有表演或者舞臺經驗不重要,因為好奇,想挑戰自我、在某些方面開發自我,他們就來了。我參加過幾次這樣的采風成果匯報,夜里11點,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大家在一起喝著啤酒,吃著烤土豆,聊著對于這個世界的新發現。他們的發現可能不在專業戲劇體系中,但是他們這些帶著色彩的碎片非常新鮮。首次以這種方式接觸戲劇,可能會影響到他們將來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歷,一些人開始買票看戲,濮存昕認為,這正是戲劇應該有的自然生長的狀態,“草籽不是有意去點的,而是撒的,未來會像蒲公英一樣,不知道吹到哪里去。大涼山就是這樣一個原來不可知,但第一次嘗試接觸后就有興趣繼續探索的地方。”
來源: 北京青年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