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三元輪胎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車間里,工人在生產線上趕制出口訂單。徐江海攝(中經視覺)
從“賣產品”轉變為“賣服務+產品”,服務型制造正成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深入推動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8年)》提出,到2028年,服務型制造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以及完成20項標準制定、打造50個領軍品牌、建設100個創新發展高地等目標,并提出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模式創新等7項主要任務和3項專項行動。
服務型制造研究院院長、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常務副秘書長劉尚文表示,服務型制造有別于傳統的生產型制造,是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發展服務型制造有助于化解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對于構建強大而有韌性的產業體系、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優化產業結構
服務型制造指的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數智技術為支撐,通過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態、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將服務深度嵌入制造業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各環節,延伸產業鏈、重塑價值鏈、構建新生態,實現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
浙江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軟件學院院長、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尹建偉認為,服務型制造的本質在于突破傳統單純產品生產的局限,將服務創新作為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手段。通過提供涵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綜合解決方案,如研發設計、物流金融、售后維護等,實現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產品”的轉變,重塑產業競爭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并創新經濟增長方式。
比如,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在傳統潤滑油市場持續萎縮與煉化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下,提出從“賣產品”向“提供潤滑整體解決方案”轉變,通過高質量服務創造增量價值。同時拓展產品譜系,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持續研發新品,打造第二增長曲線。自2022年開始,連續實現銷量、營收、利潤指標全面增長,總銷量連創歷史新高。
“服務型制造是基于制造業的發展基礎實現服務化轉型,是加強制造,不是去制造。”劉尚文表示,服務和制造如同硬幣的兩面,呈現出一種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的共生關系,服務增值必須以強大的工業制造能力為基礎,如果沒有制造提供的核心價值,也很難有服務創新的衍生價值。
“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是歷史必然選擇,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對于提升產業鏈整體效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尹建偉表示,一方面,服務型制造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推動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運營服務、品牌建設等高附加值環節延伸,將增強企業盈利能力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促進制造服務全流程互聯優化,實現快速供需匹配與高效協同創新,不僅能提升單個企業的競爭力,更能推動整個產業生態系統向專業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羅仲偉表示,在全球現代產業融合的浪潮中,服務型制造不是國際制造業服務方式的簡單復刻,而是以“制造立場”為核心、以增強制造能力為出發點,謀劃和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產業演進必然邏輯。
增強發展動能
作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服務型制造正深刻改變著制造業的傳統面貌,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服務型制造區域發展指數(2024)》顯示,我國服務型制造發展水平呈持續上升態勢,2018年至2023年間平均增速達7.67%。東部沿海地區服務型制造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中西部及東北地區也在蓄勢發力。
劉尚文表示,服務型制造在促進傳統產業增長、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等方面顯示出巨大效能。
據介紹,服務型制造典型企業平均營業收入增速、利潤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其中,典型企業的平均營業收入增速是行業平均水平的近2倍,利潤率平均高出2個百分點。通用裝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家具制造業、通信設備等行業平均營業收入增速均超過行業平均水平20%。
根據對372家服務型制造典型企業的測算,其服務收入占總營業收入的比重保持在35%以上,服務業務對營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60%。當前,服務型制造模式廣泛應用于裝備制造、消費品、電子信息、原材料等制造業各行業領域,已覆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6個(占比88%),207個中類中的161個(占比78%)。
劉尚文認為,“十四五”期間,服務型制造模式在企業探索實踐中不斷取得創新發展,已形成共享制造、個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一批典型模式。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產品服務集成、模型驅動研發等新模式、新業態也在不斷涌現。
“服務型制造作為融合發展的產業趨勢已深入人心,對企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的戰略引領作用日益增強。”羅仲偉說,制造和服務融合的思維,極大拓展了企業作為市場供給主體的視域和時域,使之能夠在更大范圍挖掘有效需求、利用生產資源、開展創新活動,通過實現生產過程變革創造出新的價值。
推動轉型升級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與制造業融合,制造業產業形態、發展模式深刻變革,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邊界日益模糊,制造業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趨勢日益凸顯,服務型制造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聯想以“混合式人工智能”技術路徑推動AI普惠,立足企業數據與知識,通過混合算力及多模型算法,優化“制造+服務”全流程。憑借智能化轉型,聯想供應鏈訂單交付時間縮短28%,準確度提升25%,制造和物流成本降低20%。未來將持續深化AI與制造融合,助力制造業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為建設制造強國注入動能。
黑貓集團攜手浪潮云洲,量身打造深度契合企業實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大幅提升效率的同時,還實現了生產設備的遠程監控與維護,減少人工干預,炭黑產線綜合安全生產質量提高了約30%,產線設備巡檢效率提升約70%。同時,平臺的數據貫通及分析能力幫助企業實時掌握生產動態,優化資源配置,確保生產任務順利完成,集團業財貫通綜合效率提升約55%,審批時效提升約72%。
“我國制造業門類齊全、產業體系完備,擁有超大市場規模,應用場景豐富,加之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為服務型制造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劉尚文說,下一步,應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繼續深化服務型制造創新實踐,探索服務型制造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從點到面分行業分領域強化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成熟經驗的推廣應用。
羅仲偉認為,“十四五”期間的產業實踐表明,服務型制造已經顯示出巨大的創新和發展潛力,正成為發展產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手段、推進和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有效路徑。面向“十五五”,應進一步激發經營主體發展活力,形成“以大帶小、以小促大”的企業協同融通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服務型制造賦能中小企業發展的作用,激發中小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使其通過多樣化產品和精準化服務融合的路徑創新及模式創新,完成從戰略、業務到市場的各個層級服務型制造轉型。
尹建偉建議,推動制造與服務深度融合,企業應從業務模式、技術能力、平臺支撐和業態創新等多維度協同發力。首先,企業要積極探索面向制造與服務融合的新業務模式,如從傳統產品銷售轉向提供個性化定制、智能服務或綜合解決方案;其次,企業應升級現有產業產線,向模塊化、柔性化方向改造,以適應個性化、多樣化市場需求,增強生產系統的敏捷響應能力;最后,還要積極研發和構建面向產業互聯網的服務平臺,打通研發、生產、服務全鏈條數據,實現企業對市場與客戶需求的智能感知和價值識別,以及制造資源與服務的智能調度和協同。
來源:中國經濟網 賴奇春 黃 鑫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