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主線繼續成為私募機構下一步布局的重點方向之一。
隨著“十五五”規劃建議全文發布,科技主線繼續成為私募機構下一步布局的重點方向之一。多家主觀策略私募機構近期公布的月度策略中指出,隨著中美雙方經貿關系進入新階段,資本市場風險偏好持續提振,而全A股股市盈利底部再次確認,且半導體設備等行業盈利凸顯,市場將繼續處在“慢牛”格局。
在具體方向上,多家私募表示,“十五五”規劃建議突出了科技的引領作用,下一步將繼續重點關注科技主線,特別是在國產替代背景下,爆發初期的人工智能等相關領域,或將成為下一階段慢牛市場中機構性行情的布局關鍵。
外圍環境改善提振市場風險偏好
星石投資表示,隨著中美達成了階段性的實質成果,市場外部擾動逐步消除。中國在過去幾輪博弈和談判中逐步掌握主動權,采取了有效的反制措施和談判策略,讓全世界看到中國贏得經貿斗爭的決心和能力,并使得其他國家難以再用同樣方式對中國施壓,市場長期信心增強。中美關系中期將進入平靜期,雙方都將專注自身內部事務。對中國而言,將在緩沖期內繼續加快關鍵領域自主可控的進程,并保持國內經濟韌性,不斷增強自身實力。
致順投資認為,“經過本輪較量,中美雙方經貿關系進入前所未有的攻守平衡態勢,我們應當樂觀而清醒地看待這一變化。”一方面,這有助于中方鞏固、改善和提升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貿條件和地緣環境,也為國內產業升級與政策實施提供了更加穩定開闊的外部空間。另一方面,盡管未來中美博弈“起起伏伏”仍將是常態,但雙方在一段時間內維持經貿關系總體平穩是可預期的,這有利于資本市場風險偏好的持續提振。
清和泉資本認為,本次談判也顯示出短期中美難以脫鉤,關稅作為美方的談判籌碼威懾力在下降,而中方的話語權有所上升。而全球資本市場隨著美聯儲繼續降息,寬松預期進一步增強,表現為美元開啟反彈,背后反映出市場認為美國經濟軟著陸的概率在不斷提高,同時人工智能在美國演繹得如火如荼。
重點關注AI科技主線
“十五五”規劃建議首次將“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列為主要目標,提出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快速突破,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突出了科技的引領作用。對于眾多私募機構來說,重點關注科技主線,特別是國產替代,成為下一階段布局的關鍵。
清和泉表示,隨著“十五五”規劃的出臺,國家對內需提振和科技發展空前重視,“反內卷”政策也持續出臺,市場的機會也將逐漸增加。不僅有AI浪潮帶來的算力和應用的機會,傳統行業出口競爭力的增強和內需的恢復,也將帶來盈利的上修,A股上市公司盈利增長低迷的狀態有望改變,因此公司仍然看好后續的市場機會。重點關注AI應用、上游資源、創新藥,國產替代等。
當前,AI浪潮下的國產替代繼續保持市場熱度,半導體行業在三季度末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成為AI“含金量”最高的板塊。跟蹤科創半導體材料設備指數的科創半導體ETF(588170)最新規模近40億元,最新份額達28.51億份,基金規模較一個月前增加超11億元。
致順投資以科技核心領域——AI為例指出,當前資本開支(Capex)投資保持高增長,運營支出(Opex)驅動的投資機會開始涌現,“AI電力”有望接棒“AI算力”成為新的投資熱點。同時,在AI模型競爭日趨白熱化之際,數據資源、流量入口的戰略價值進一步凸顯,競爭優勢的天平正在向具備流量入口優勢、占據數據積累優勢的互聯網平臺進一步傾斜。
相聚資本表示,包括AI在內的成長股依然是目前公司持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依然是當前景氣度最高的板塊,雖然可能存在一定的隱憂,但遠沒有看到產業明確的拐點。雖然市場關于“AI是否有泡沫”的討論也明顯增多,對此我們的看法是:借助債務的Capex高速增長具有脆弱性,但AI作為供給能力提升創造需求的行業,未來帶來的增量是非線性的、不好預見的,所以很難說現在就是泡沫,更多是保留一份謹慎,邊走邊看。
“慢牛”格局下“結構為王”
星石投資認為,全A盈利在2022—2024年連續下滑3年后,2025年開始恢復正增長,雖然二季度有短暫放緩,但三季度再度回升,股市盈利底部確認。三季度盈利向好的行業開始逐步增多,股市盈利驅動線索逐步展開。當前市場風險溢價處于歷史中等分位水平,9月居民存款活化程度仍在提升,隨著市場長期信心不斷增強,將繼續驅動大類資產配置遷移和股市資產重估。處于爆發初期的人工智能、供給突破的醫藥等五條主線值得重點關注。
致順投資認為,資本市場“慢牛”格局的長期邏輯未變,這一趨勢應當是接下來至少幾個季度內的市場主基調。無論是日歷效應、指數比較基準調整等技術性因素,還是板塊輪動、風格切換等結構性變化,都不能脫離“慢牛”這一核心軌道,市場整體將呈現“震蕩向上、結構為王”的特征。
清和泉認為,“9·24行情”以來市場的漲幅大部分來自估值,EPS(每股盈利)提升非常有限。當前中國經濟和企業盈利正在起變化,隨著PPI的回升,預計未來2—3年市場EPS有望緩慢改善,進而打開市場的上行空間。結構上,繼續看好人工智能龍頭、資源股、出海及內需的龍頭公司。
(稿件來源:證券時報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