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相機、租衣服、租玩具……從數碼產品到戶外裝備,從房屋汽車到母嬰用品,在不少年輕人的世界里,“萬物皆可租”。他們為何偏愛租賃消費?

租賃消費在年輕群體中成為一種趨勢,并非偶然。對于追求新鮮感的年輕人,租賃為其提供了低成本嘗試新事物的可能。看演唱會時租用手持相機,露營時租帳篷,去游樂園前租一件魔法袍,對于類似價格不菲卻使用頻率不高的裝備,單次租賃只需花小錢就能獲得同等的體驗。既支持了年輕人對多元化生活的向往,又避免了買后閑置的浪費,實現了“按需租用”的靈活適配。
從更深層次看,租賃消費興起,本質上還與年輕人消費觀念的更新有關。相較于父輩對物品所屬的重視,年輕一代信奉“體驗大于占有”,他們不再執著于擁有物品的安全感,而是更加注重使用過程帶來的幸福感。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年輕人消費觀念更趨成熟理性的體現。
當然,租賃消費的走紅,也離不開市場對群體需求的敏銳捕捉和精準匹配。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租賃經濟交易規模突破4.2萬億元,服務用戶超7.5億人次。如此龐大的市場,一方面給消費者租賃體驗帶來便利,另一方面,“一物多用”的循環減少了資源消耗,是低碳、環保生活方式的體現,也為綠色經濟發展貢獻了力量。
不過,應當注意到,由于當前租賃市場缺乏行業規范,定損標準模糊、退押金流程繁瑣、隱性消費套路等問題存在,影響著消費者的體驗。對此,既需要政府出臺統一的標準,明確權責邊界;也需要平臺主動優化服務,推動合約透明化、售后標準化;更需要消費者提高維權意識,共同營造健康的消費市場。隨著配套體系的不斷完善,租賃消費或將更好滿足人們對品質和靈活的需求,也為消費轉型升級注入新活力。
來源:光明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