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廢墟”作為近年來興起的文化潮流,已從小眾興趣走向大眾視野。據(jù)媒體報道,社交平臺上,廢棄工廠的斑駁銹跡、老校舍的陳舊桌椅、礦區(qū)的殘垣斷壁,都是“探廢者”的創(chuàng)作題材。有人追求酷感的照片,有人探尋歷史的痕跡,但這股熱潮背后,隱藏的風險與爭議遠比鏡頭里的畫面復雜。

年輕人喜歡打卡“廢墟”,心態(tài)并非不能理解。舊廠房等廢棄設施帶有時代的印記,具有視覺沖擊力與荒蕪感,營造了氣質(zhì)獨特的環(huán)境氛圍。一些藝術創(chuàng)作也在廢棄建筑中誕生,形成以“廢墟美學”為核心的文化潮流。
然而,廢棄建筑往往年久失修,血淋淋的教訓警示人們,追求“酷”的體驗絕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一時的獵奇心理、一張“出片”的照片,遠不及人身安全重要,切勿抱有“僥幸不會出事”的心態(tài)挑戰(zhàn)風險。同時,許多工業(yè)遺址盡管廢棄不再使用,但并不意味著向大眾開放,其使用與管理權仍歸產(chǎn)權方所有,擅自闖入侵犯他人財產(chǎn)權。
面對“探廢熱”與安全、所有權保護的沖突,堵不如疏。單純禁止難以完全遏制公眾對廢墟文化的興趣,更有效的方式是通過合理引導與規(guī)范,讓“探廢”從無序轉向有序。文旅部門可結合廢墟打造工業(yè)旅游項目,對不具備改造條件的廢墟,則需明確設置警示標識、加固防護設施,從源頭杜絕闖入風險。
追求“酷”的體驗、探尋歷史的情懷本無錯,但前提是確保安全、遵守法律、保護文化。唯有通過合理開發(fā)、有序傳承,才能讓這些沉默的廢墟,真正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
來源:光明網(wǎng)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