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明在2025年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表示,錨定深化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的目標任務,系統謀劃推出更多有力度的開放舉措。筆者認為,推出更多有力度的開放舉措不僅將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的活力和效率,且為長期穩定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當前,中國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以規則、管理、標準的系統性革新,讓全球資本與中國市場實現高質量的雙向奔赴。這種深層次變革,既是應對全球變局的主動選擇,更是資本市場成熟的必由之路。
其一,以“自主可控、協同共進”為抓手,在穩步推進中提升資本市場國際競爭力。要堅持以我為主、循序漸進,推動在岸與離岸市場協同發展,促進資本高效流動、要素合理配置和制度互學共鑒,提高我國資本市場國際競爭力。證監會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新增核準13家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機構來華展業興業,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數量已逾900家,外資持有A股市值3.4萬億元。這些數字背后,是取消持股比例限制、擴大QFII投資品種等制度紅利的釋放。
其二,以“雙向賦能、立體布局”為導向,構建制度型開放的全方位發展格局。“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協同推進,打破了單一維度的開放模式,彰顯出制度型開放的立體性與包容性。在近日出版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中,證監會主席吳清在發表的題為《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署名文章中提到,完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穩慎拓展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外資和外資機構參與我國資本市場的便利度。
一方面,外資機構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更是成熟的投資理念與風控經驗。外資機構借助QFII資格深度參與A股市場的實踐證明,良性競爭能激活行業活力,影響國內機構提升服務能力。另一方面,企業境外上市備案制的實施讓“走出去”更有章法。自境外上市新規實施至今年9月30日,證監會已完成296家境內企業境外上市備案,這種有序“出海”既拓寬了融資渠道,更推動中國規則與國際標準深度接軌。
其三,以“安全為基、防控并舉”為底線,筑牢制度型開放的風險“防護網”。開放的深度與風險防控的力度相輔相成,制度型開放本身就蘊含著風險防控的智慧,只有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開放才能行穩致遠。為此,監管部門需更加精準高效加強監管和防控風險,及時跟進國際國內資本市場創新發展趨勢變化,提升監管的科學性、有效性,強化科技賦能監管,增強風險監測預警處置能力,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
截至目前,證監會已與67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合作備忘錄,與境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執法機構的良好合作關系不斷深化,對跨境欺詐、財務造假保持“零容忍”,這種制度安排構建了開放的“安全閥”。可以說,開放不是“無設防”,而是用制度劃定安全邊界。筑堤方能安瀾,健全的涉外法治體系、動態的風險監測機制,才是高水平開放的堅實基礎。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的縱深推進更要瞄準“高質量”。既要在信息披露、會計準則等領域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實現“規則互認”;也要通過培育一流投行、建設世界一流交易所,爭奪“標準制定權”。中國資本市場除了是全球資本的投資目的地,還將成為國際金融治理的重要參與者。
制度型開放的本質,是用透明、可預期的規則打通資本流動的堵點,用協同、包容的機制化解開放中的矛盾。這既是“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的生動實踐,更是資本市場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在這條道路上,每一項制度革新都是一次自我升級,每一次規則對接都是一次能力提升,最終將實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戰略目標。
來源:證券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