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盧昕)2022年,長期從事金融工作的畫家雍國慶來到工行隴南分行的幫扶點——琵琶鎮毛家溝村。他心系這里的群眾,作為駐村隊員,想為貧困村辦些實事;同時,也想以畫家的視角勾勒這里的壯美畫卷。
這些年,駐村工作組始終堅持謀事“一盤棋”、干事“一條心”、成事“一股勁”,講實招、辦實事,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毛家溝村整體脫貧與全面振興蓄勢賦能。在四年的幫扶工作中,雍國慶認真學習落實中央及地方各項幫扶政策,為村民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盡己綿薄之力。
駐村期間,他始終認為“深入基層、貼近群眾”是藝術的重要源泉。脫貧攻堅給這里帶來了滄海桑田般的巨大變化:幫扶村的路修好了,村民的車輛能順利開到家門口;橋架起來了,出門更方便,村民們外出學到了新技能……他目睹著這片土地上的嶄新故事,見證著這里煥發新的生命力。
身如筆落煙村處,心到書融繁華間。這些年,他深入生活、扎根村民,用心描繪幫扶村的發展變化:村上青年忙碌拼搏的身影、孩子們歡呼跳躍的場面,盡顯蓬勃活力;村莊日新月異的發展、群眾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的生動景象,無不讓人感動。在生機勃勃的春天里,他都會拿起畫筆、拎起畫箱,把寫生、采風、創作及幫扶實踐有機結合,在這錦繡山川用腳步丈量土地,探知藝苑瑰寶、文韻光華,描繪人民的勤勉質樸,從生產勞動現場、人文自然和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在廣闊的脫貧攻堅實踐中接地氣、動真情,長見識、增才干,感悟源于生活的藝術,體會“藝術為人民”的真諦。他用畫筆記錄鄉村新風貌、村民新生活,真正讓藝術成為連接金融服務與鄉村發展的紐帶。

飛泉觸石玉玎璫,中隱神龍歲月長
雍國慶走上山水畫創作之路,源于對家鄉隴南山水的熱愛與藝術教育的滋養。家鄉康縣的山巒、溪流與村落,是他最早接觸的“自然畫卷”。童年時,他便常對著山水涂鴉,這份對自然之美的感知,為他埋下了藝術的種子。后來考入天水師范學院美術系,系統學習美術理論與繪畫技法,才算真正踏入藝術之門。

秋居云壑間
雍國慶說,藝術成長中師長的指引尤為關鍵。2002年,他到中央美院中國畫系研修班進修,學院“以美育人、以藝塑美”,以傳承優良作風,搭建更高平臺,為他的進步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他有幸得到陳平、崔曉東、畢建勛、李鐵生等名家指點。他們不僅教他筆墨技巧、皴擦點染的章法,更讓他明白“山水畫不是對自然的簡單復刻,而是心靈與自然的共鳴”——比如陳平老師強調“要從傳統中找根,在自然中找魂”,崔曉東老師鼓勵他“深入生活,才能畫出有溫度的作品”,這些教誨至今影響著他的創作理念。此外,同道間的交流也讓他受益匪淺:大家一起探討技法、分享寫生感悟,在相互借鑒中不斷進步。家人更理解他對藝術的執著,在他專注創作或外出寫生時,默默承擔生活瑣事,讓他能心無旁騖地追求藝術理想。
在工行隴南分行,雍國慶從事過多個崗位。無論在哪個崗位,他都秉持嚴謹負責的態度,認真完成金融業務相關工作。多年來,憑借扎實的業務能力和敬業精神,他獲得了單位同事與領導的認可。這份工作不僅讓他實現了職業價值,更收獲了“專注”與“堅持”的品質——金融工作需細致、有條理,將這種素養遷移到藝術創作中,讓他打磨作品時更有耐心,能沉下心研究每一處筆墨細節。
魯迅說,“成功就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擠,總還是有的”。他深知,從學校畢業后要走上中國國畫藝術之路、成就夢想,必須付出艱辛努力。作為銀行工作人員,平衡本職崗位與藝術創作,核心在于“合理規劃時間”與“讓工作與創作相互滋養”。工作日,他全身心投入金融工作;下班后及周末、節假日,則成了創作的“黃金時間”:每天下班后抽2~3小時練習筆墨、整理寫生素材;周末有空便自駕去隴南周邊山區寫生,觀察山石紋理、云霧變化,積累靈感;節假日則集中精力創作、修改大幅作品。同時,他還把本職工作中的“嚴謹思維”融入創作——比如規劃創作計劃時,像梳理金融業務流程般明確各階段目標;處理作品細節時,像核對金融數據般細致,確保筆墨、構圖無疏漏。此外,工行系統內的文化氛圍也為他提供支持,比如總行舉辦的美術展覽,既讓他有機會展示作品,也激勵著他精進技藝。
“用畫筆描繪什么,展現什么,這是藝術的關鍵。”在雍國慶看來,藝術源于生活、源于人民,就要為人民服務,讓更多人的筆觸描繪祖國的美好山河與人民的壯麗事業。在山水畫創作領域,雍國慶自幼浸潤于傳統文化,對歷代大師經典心摹手追,深諳中國書畫藝術的美學精髓與筆墨之道。他感悟,藝術是一種修行,也是與自然、時代對話的方式:第一,繪畫藝術要“扎根傳統,方能行遠”——中國山水畫有千年積淀,勾皴擦點染的技法、“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創作根基,唯有深入學習傳統,才能在創新中不迷失方向;第二,“貼近自然,才有真情”——自然是山水畫的靈魂,唯有常去山間寫生、用心感受山石草木的生機,才能讓作品充滿靈氣,傳遞對生活的熱愛。他堅守“傳統是根、時代是鏡、人民是源”的創作初心,筆下筆墨強悍、風格樸茂沉雄,每幅作品既具大寫意山水畫特質,又兼具空靈通透的意趣、意境與氣勢兼容的特點,滿含對自然的敬畏與生命的禮贊。他身邊的繪畫老師如是說:“他以踏實的畫風和扎實的繪畫技能,創作了一大批時代氣息濃郁、色彩絢麗的畫作,贏得了大家的認可。他以充沛的創造熱情,將傳統與創新、寫生與筆墨統一起來,在寫意、沒骨、重彩等不同藝術形式的山水畫體上揮灑自如,融會貫通,抒情表意,已趨于成熟境界。”
他始終堅持探索實踐,作品多次在全國、省級及行業展覽中獲獎:《隴上秋色》獲“首屆中華民風民俗書畫工藝精品大展”銅獎;《清秋草香小村幽》獲甘肅專業畫院作品聯展優秀作品獎;2008年獲隴南市文學藝術銀獎;《隴山秋霽圖》《春山云起圖》在工行總行展覽中獲銀獎;《萬壑冷浮銀》《溪山流水野人家》在工行省分行展覽中獲金獎;《山水》獲隴南市銀行業協會展覽二等獎。《秋谷蒼崖》入展中國金融美術家協會第二屆“工行杯”全國美術作品展,多幅作品在中國北京、俄羅斯等地展出并獲觀眾認可;作品《山水》被工行總行收藏。他現為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九源書畫院院士、隴南市美術家協會理事,還被隴南書畫院聘為特聘畫家——這些身份既是榮譽,也是繼續前行的動力。
作為一名金融從業者,能在繪畫藝術上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他對藝術創作的感悟是“堅守初心,終有收獲”,常說“守得住熱愛,看得見遠方”——藝術需要不斷打磨技藝、沉淀思想,唯有如此,才能在探索中突破自我,畫出更有個性、更有溫度的作品。他還經常參加美術愛好者深入企業及社區的志愿者活動,他用心留下最好的作品。他說在這里不僅僅是活動,更是在探索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愛、藝術與生命之間的深刻聯系與完美融合,也是書畫界交流互鑒的一個絕佳場所。這些活動為我們與社會大眾搭建了一個欣賞美、學習美、交流美以及傳遞大愛精神的重要橋梁,值得珍惜。
作為一個金融從業人員,如何處理好工作與愛好的關系。他認為,金融從業人員提升藝術修養,應“以藝術豐富生活、滋養心靈”:比如走進美術館、畫廊看展;春天賞花開、秋天觀山林變色,感受自然之美;讀藝術入門書籍,或寫幾行毛筆字享受創作過程;也可大膽嘗試攝影、剪紙等其他藝術形式,通過實踐感受藝術魅力,讓藝術成為緩解壓力、豐富生活的方式。同時,可借助“團體力量”營造藝術氛圍,比如參加書畫社、藝術興趣小組,與志同道合的同事交流心得、分享作品,在相互鼓勵中進步,讓藝術成為表達自我、連接他人的橋梁——這樣的藝術實踐既有溫度,也能讓修養提升更有意義。
付出終有收獲。大凡有成就的書畫家,都是耐得住寂寞的高手、沉得住靜氣的行家。在書畫藝術道路上,他的路還很長。我們堅信,在今后的藝術創作中,他定會不斷提升、持續進步,創作出更感人、更優秀的精品力作。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