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搶抓市場機遇,多家銀行已明確中收轉型的戰略規劃與具體路徑,通過業務創新、科技賦能等方式,為中收長效增長奠定基礎。
本報綜合報道 低利率環境下,中間業務收入(簡稱“中收”,即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已成為上市銀行應對息差收窄、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抓手。2025年以來,受經濟復蘇、消費回暖及資本市場景氣度回升等多重因素帶動,A股上市銀行中收逐步擺脫此前低迷態勢,呈現積極回暖趨勢。
Wind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銀行中收合計達5782.00億元,同比增長4.60%,扭轉了2024年同期整體下滑10.75%的頹勢;其中27家銀行實現正增長,數量較去年同期翻倍有余。
整體回暖態勢確立
2025年三季度,上市銀行中收業務延續上半年增長態勢,多家銀行中收由負轉正,整體增速創近年新高。從核心數據來看,前三季度42家A股上市銀行中收合計較上年同期增加254.19億元,三季度單季中收合計1686.74億元,同比增長8.54%,創下2022年以來單季最高增速,正式走出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的持續負增長區間。
具體來看,不同類型銀行表現差異顯著,呈現“國有行穩增、頭部城農商行快跑、部分股份行及區域行承壓”的格局。
國有大行中收回暖勢頭最為明確,前三季度及三季度單季全部實現正增長。財報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工商銀行以908.68億元的中收規模穩居行業首位;農業銀行表現尤為亮眼,前三季度中收698.77億元,同比增長13.34%,三季度單季中收184.36億元,同比增幅高達23.59%;郵儲銀行同期中收230.94億元,同比增長11.48%,單季增速亦達11.20%,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股份行中收增長呈現“多數正增但增幅有限”的特點。9家上市股份行中,6家實現正增長,華夏銀行以21.60%的單季增幅領先。規模方面,招商銀行是股份行中唯一單季中收超百億元的機構,三季度中收達186.00億元,同比增長7.07%,前三季度合計中收562.02億元,穩居股份行首位;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同比增速分別為5.75%、3.79%、2.18%。不過,浙商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3家股份行中收仍為負增長。
城商行與農商行的分化更為突出。江浙地區城農商行增長尤為迅猛,三季度中收同比增幅超50%的7家上市銀行中,包含5家農商行、2家城商行,均來自江蘇、浙江兩省。區域性中小銀行中,常熟農商行前三季度中收3.03億元,同比增速高達364.75%,位居42家上市銀行之首;瑞豐農商行以162.66%的增速位列第二,張家港農商行、紫金農商行、蘇州農商行增速均超20%。頭部城商行回暖勢頭同樣顯著,寧波銀行中收增速接近30%,江蘇銀行、杭州銀行、北京銀行、廈門銀行增速均超10%,其中江蘇銀行前三季度中收45.49億元,北京銀行、杭州銀行分別達32.69億元、32.98億元。
與頭部機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中西部城商行與農商行中收表現承壓。成都銀行前三季度中收3.75億元,同比下降35.17%,降幅居首,而2024年同期該行還錄得15.92%的正增長;重慶銀行增速由正轉負,中收同比下降27.59%;江陰農商行、重慶農商行、蘭州銀行、浙商銀行等降幅均超過10%。
增長引擎清晰明確
對于中收回暖的核心原因,中信證券研究認為,2025年三季度上市銀行中收同比增速創下近年新高,核心驅動力是資本市場全面回暖,帶動代理業務與財富業務收入改善。中金公司亦表示,前三季度中收增速較上半年提升1.5個百分點,這一改善既受益于資本市場回暖推動權益類財富管理產品增速回升,也與前期費率下調措施的影響逐漸消退有關。
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進一步分析,2025年資本市場景氣度回升,黃金價格大漲,權益類基金、理財產品、代理黃金業務的收益和吸引力顯著提升,直接推動銀行代銷相關業務收入增長。同時,存款利率下調推動銀行從息差模式向中收模式轉型,銀行負債成本逐步降低,利潤騰挪空間變大,為發展中間業務創造了資源條件;而低利率環境下居民存款意愿下降,更多資金流向理財、基金、黃金、保險等產品,為銀行中收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
從具體業務結構來看,中收增長的結構性特征明顯。支付結算、銀行卡手續費等傳統業務,受市場趨于飽和、費率管制趨嚴等因素影響增速乏力,而以財富管理、投行業務、金融科技輸出為代表的“新門類”,正成為推動部分銀行中收增長的核心引擎。
郵儲銀行是中收轉型的典型代表,其前三季度中收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核心源于對中間業務發展能力的深度建設。一方面鞏固零售業務傳統優勢,另一方面積極拓展公司業務與資金業務,推動投資銀行、交易銀行、托管、理財等業務快速發展,構建起多元化、均衡的中收格局。
多維布局長效增長
面對低利率環境的持續影響,中間業務仍將是上市銀行優化營收結構、增強經營韌性的關鍵發力點。為搶抓市場機遇,多家銀行已明確中收轉型的戰略規劃與具體路徑,通過業務創新、科技賦能等方式,為中收長效增長奠定基礎。
郵儲銀行在“十四五”期間制定的“中收跨越”戰略已圓滿實現預期目標,過去5年中收年均增速達11.3%;2025年該行又啟動“中收躍升三年計劃”,圍繞“以客戶為中心”理念,著力構建中間業務五大能力體系,進一步釋放增長潛力。農業銀行則明確了三大發展路徑:發力消費類業務,對接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豐富金融消費場景,深化電商平臺合作;強化財富管理業務,依托AI科技賦能,圍繞客戶多元化資產配置需求優化產品布局;做優對公綜合業務,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銀團貸款、顧問咨詢、債券承銷、托管等綜合金融服務。
股份行與城商行也在積極探索轉型路徑。興業銀行中收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三方面:三季度財富銷售業務收入增速加快,信用卡業務收入降幅收窄,托管業務收入持續增長,前三季度托管中間收入同比增長8.5%。光大銀行董事會秘書張旭陽表示,將集中力量打造陽光科創、陽光財富、云繳費等特色業務,投行業務方面建立以債券承銷、撮合、并購為核心的“陽光投行”產品服務體系,整合各類機構投資資源,強化集團投資生態圈協同。蘭州銀行則將短期目標聚焦于拓展代銷理財、信用卡和公司業務中收,彌補自營理財規模下降造成的缺口,從數據來看,前三季度同比缺口已逐步縮小。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建議,銀行需加強數字化財富管理平臺建設,提升服務效率與客戶觸達能力;拓展多元化代銷渠道,打破渠道局限,擴大業務覆蓋范圍;深化與優質機構合作,豐富產品供給種類、提升供給深度,增強對客戶的吸引力。
來源:城市金融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