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綠色轉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新興合作領域。商務部近日印發的《關于拓展綠色貿易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成為我國綠色貿易領域首個專項政策文件。商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積極拓展綠色貿易,目的是促進貿易優化升級、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更好服務全球氣候治理。
在建立健全綠色貿易支撐保障體系方面,《實施意見》提出,加強金融政策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基于外貿產品碳足跡核算、碳標識認證結果等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發揮碳定價機制和綠證綠電支撐作用,健全完善碳定價機制,引導外貿企業用好碳定價機制,拓展國際市場。
據了解,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是落實我國“雙碳”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通過碳價格信號引導企業控排,兼顧靈活性和經濟效率。不過,當前全國碳市場僅限于現貨市場交易,參與方是與碳排放相關的企業,且以電力企業為主。今年全國碳市場擴圍后,覆蓋排放規模由50億噸擴大至80億噸,控排企業數量也由2200余家增至3700家,市場規模整體擴大60%。隨著新行業的逐漸納入,面臨價格波動風險的企業將越來越多,管理價格波動風險的需求也越來越強,上市碳排放權期貨被業內視為豐富碳金融產品的重要方向。
事實上,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碳排放權交易就是每年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其中碳排放權期貨較受關注,最近連續3年都有代表委員提及。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針對全國碳市場建設進一步拓展深度和廣度的需求,全國人大代表、珠海冠宇董事長徐延銘建議,加快上市碳排放權期貨,實現期現貨協同發展,推動形成多主體參與、期現結合的碳交易體系。
業內人士認為,期貨市場具有發現價格、管理風險、配置資源等功能,上市與碳排放權相關的期貨和期權產品,可以提高碳市場的流動性。
格林大華期貨首席專家王駿表示,期貨市場適時推出與碳排放權相關的期貨和期權產品,可以幫助市場參與者進行風險管理,提高碳市場的流動性,使碳交易更為高效。同時,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推出碳排放權期貨將增強我國在國際碳市場的話語權和核心競爭力,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提供有力支持。
安永大中華區ESG可持續發展主管合伙人李菁認為,金融衍生品對市場會起到“放大器”作用,能夠支撐形成有效的市場價格,碳市場也不例外。比如,歐盟碳市場交易絕大部分來自衍生品。因此,未來我國碳金融產品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作為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金融力量,期貨行業積極主動聚焦產業需求、創新服務,在助力碳排放權市場建設方面積極貢獻期貨力量。據了解,廣期所自設立之初便制定了服務綠色發展的系列品種規劃,將碳排放權作為重大戰略品種。近年來,廣期所穩步推動碳排放權等戰略品種研發,圍繞合約規則設計的重難點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和實地調研,與生態環境部信息中心、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清華大學、中電聯等開展溝通協作,基于研究成果編寫《期貨市場完善碳定價機制探究》一書,提出我國發展碳期貨的思路。廣期所還與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及其旗下歐洲能源交易所(EEX)簽署諒解備忘錄,提出在碳排放權產品互掛、數據合作等方面定期溝通。
據了解,當前,廣期所已基本完成碳排放權期貨合約制度的設計方案,接下來將穩妥推進碳排放權期貨上市,做精做細碳市場基礎研究,完善碳排放權合約制度關鍵設計。
(來源:期貨日報網 作者:劉威魁)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