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眾多專家學者圍繞“秦刻石”衍生出的信息,對秦代的人文、地理、社會活動廣泛探討?!扒乜淌边€被帶進了中學課堂。有關部門對“秦刻石”的保護工作也正密鑼緊鼓進行。

在南京大學,著名秦漢史專家王子今教授就“秦刻石”中“車到/此”等刻石文字的內涵通過講座形式闡釋了自己的觀點。在南京藝術學院,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姜生以“采藥昆侖丘”為題,對昆侖之所在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在北京召開的昆侖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仝濤暢想大昆侖考古工作的前景,提示了早期昆侖文化的新實物證據與研究視角。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侯光良倡議,石刻研究要融合考古、歷史、地理等多學科共同開展。這些學者,都曾參與光明日報的學術爭鳴。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劉樂恒,一直研究秦漢金石銘刻。他對“秦刻石”進行系統研究后得出結論:“刻石書法氣息高古,字體圓中寓方,章法規整中見參差,已現隸變開端。”
微信公眾號“簠斎後生”將“秦刻石”篆刻臨創作品在線上展出。一時間,吸引了眾多書法篆刻愛好者,大家圍繞這方“秦刻石”紛紛展出自己的臨刻作品,有以書法臨摹刻石全文,有以“采藥”“臣翳”等內容創作的印章。
日前,由河南大象新聞主辦的《陽光少年報·初中版》,將刻石“搬上”報紙封面,并通過生動有趣的圖文專題,向小讀者們“科普”,介紹刻石相關的歷史地理知識,還進一步解讀了光明日報“昆侖石刻”引發的學術爭鳴,形象地稱之為“大型學術辯論賽”。
江蘇南通的一位中學教師李煊言將自制的“秦刻石”巖塑黏土模型發到了網上,獲得數十萬瀏覽量。她在講授《秦統一中國》一課時,將模型帶到課上,講述了刻石的內容及含義,并創設情境。學生發言空前踴躍。她說:“將文物融入歷史課堂,學生會觸摸到中華民族歷史脈動?!?/p>
青海省人民政府已將“秦刻石”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列入第十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青海藏文化博物館近日推出了“秦刻石”冰箱貼等文創產品,使用3D打印技術立體復制刻石面貌,兩千多年的文物“變身”兼具美感與紀念意義的伴手禮。青海藏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說:“這件伴手禮,讓每一個中華兒女感受到了引以為傲的歷史溫度。”
來源:光明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