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震蕩向上過程中,投資者隊伍逐步壯大。
上交所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10月,上交所A股新開戶數為230.99萬戶。這意味著,今年前10個月,新增A股開戶數達到2245.88萬戶,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0.57%。
不過,環比來看,受多重因素影響,10月上交所A股新開戶數較9月有所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機構新開戶數不斷增加。截至今年10月末,上交所A股機構投資者累計總戶數達到123.66萬戶。
受訪人士指出,機構投資者增多是市場走向成熟的表現,這與散戶更加理性的入場方式相呼應,有助于減少非理性波動,提升市場定價效率,為A股市場中長期穩健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
年內新開戶數超2245萬戶
自今年8月以來,上交所單月A股新開戶數已連續三個月達到200萬戶以上。但10月新開戶數呈現環比下滑態勢。
根據上交所官網披露的數據,2025年10月,上交所A股新開戶數為230.99萬戶,較9月的293.72萬戶下降了21.36%;其中,10月個人新開戶數為230.22萬戶,機構新開戶數為0.77萬戶。
“10月份A股的新開戶數量比上個月有所減少,主要是兩方面因素疊加造成的。”排排網財富研究總監劉有華指出,第一,受國慶中秋假期影響,10月份交易日變少,客觀上縮短了投資者辦理開戶的時間,節奏自然有所放緩。第二,市場行情波動也影響了入市意愿。雖然滬指在當月一度突破4000點,但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全月均收跌,市場整體呈現“沖高回落”的震蕩走勢,板塊輪動加快,賺錢效應有所減弱,這降低了投資者短期內的入場熱情。
另一方面,若對比去年10月,今年10月,上交所A股新開戶數同比驟降逾66%。這主要是因為,去年“9·24行情”帶來了一波罕見的開戶熱潮,致使去年10月新開戶數高達684.68萬戶,這樣的市場熱度并不多見。
拉長時間看,2025年以來,在A股結構性行情持續演繹的背景下,投資者的開戶熱情明顯高于去年同期。
今年3月,A股新開戶數達到306.55萬戶,為年內新開戶數最高的月份;4月—5月,A股新開戶數有所下滑,但在6月—9月又呈現逐月增加的態勢。今年9月,A股新開戶數293.72萬戶,為年內次新高。
整體上,2025年前10個月,上交所A股累計新開戶數達2245.88萬戶,較去年同期的2031.15萬戶增長了10.57%。
至此,A股投資者累計總戶數達到39245.15萬戶。
不過,A股開戶數并不完全等同于投資者人數。根據中國結算發布的2024年統計年報,截至2024年末,2.36億投資者已開立A股賬戶。在此基礎上,結合“一人三戶”來估算,截至今年10月末,A股投資者數量或已超過2.4億戶。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機構開戶數也在不斷增加。今年前10個月,上交所A股機構新開戶合計8.38萬戶。同時,截至10月末,上交所A股機構投資者累計總戶數達到123.66萬戶。
在劉有華看來,機構開戶數的增加釋放出幾個積極信號:第一,說明專業機構對A股未來行情有信心,正在加快入場布局,也反映出他們對政策紅利和估值修復的預期在增強。第二,從投資偏好來看,機構更傾向于配置ETF和白馬股,這可能推動市場風格逐漸轉向由基本面驅動的穩健上漲。第三,機構投資者增多也是市場走向成熟的表現,這與散戶更加理性的入場方式相呼應,有助于減少非理性波動,提升市場定價效率,為A股市場中長期穩健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
投資者結構持續變化
某種程度上,對于“散戶行為趨于理性”這一判斷,年內A股增量資金來源豐富也是一種佐證。
據Wind統計,截至11月5日,2025年以來,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分別上漲了18.42%、26.97%、47.84%。行業板塊的分化更加突出:申萬印制電路板、通信網絡設備及器件、鋰電專用設備指數年內漲幅居前,均超過100%;而油品石化貿易、超市、輔料、鐵路運輸指數的跌幅較大,均超過13%。
如此結構性行情下,涌入市場的投資者有著多元化的身份。
劉有華認為,2025年以來,A股市場的增量資金主要來自融資資金、外資(北向資金),以及公募、私募、保險和社保基金等中長期機構資金。
而中信證券研究團隊在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居民增配權益的歷史趨勢正在發生,但從各類資金情況來看,此輪行情持續到現在,主要的發起者和推動者并非散戶,高凈值客戶和企業客戶參與度更高。
針對中信證券渠道的調研顯示,在實業投資機會相對稀缺的當下,部分在傳統行業已經積累了相當財富的高凈值個人投資者的目光投向了權益市場。中信證券研究團隊認為,這類人群擁有兩大特征:一是具備長期視野,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價格波動;二是并不一味追隨市場輿論,而是依靠專業化機構撬動相對確定性的收益。
在外部經貿環境的階段性影響下,10月權益市場縮量調整。市場風格方面,先是呈現科技向周期、紅利輪動的態勢;之后,重磅政策的發布,推動科技板塊再度沖高。
展望11月,部分機構認為,A股市場將迎來風格再平衡。
金鷹基金權益研究部策略研究員金達萊表示,市場或將通過寬幅震蕩方式來消化資金面壓力,風格趨向均衡的可能性上升。年內宏觀經濟基本面并未有明顯負面因素,但資金面或對市場產生一定挑戰,由此市場階段性橫盤修整實則有利于釋放資金面的壓力。
此外,東吳證券策略研究團隊認為,11月,宏觀與業績進入真空期,在外生催化相對平淡的背景下,4000點這一心理關口的有效突破難以一蹴而就,市場或將更多以時間換空間。11月更值得關注的是風格的短期切換。
該團隊分析,歲末年初歷來是風格切換的關鍵窗口,而11月往往是關鍵時點。按照以往慣例,為有效參與春季行情,11月成為重要的調倉時間。從歷史規律看,過去幾年三季度持倉偏離度較高的主線類板塊,如新能源、醫藥生物、食品飲料等,在11月表現往往偏弱。同時,從機構行為視角看,四季度往往存在主線板塊收益兌現的壓力。前期主線板塊經歷持續上漲后,累積了較為可觀的漲幅,且資金層面呈現偏高擁擠度,主動偏股型基金三季報顯示,截至2025三季度末電子行業持倉占比已達25%,TMT板塊倉位超40%,均創歷史新高。
短期維度上,東吳證券策略研究團隊建議偏均衡配置,以應對風格切換期的市場波動;中長期來看,科技成長主線的行情尚未終結,仍具備持續布局價值。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易妍君)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