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石器時代七孔骨笛、夏代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到周代大克鼎、秦代銅車馬,再到漢代長信宮燈、唐代八曲葵花形螺鈿銅鏡……近日,《“國寶”時刻》文物超高清影像記錄工程首批50部作品在2025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臺長論壇上正式發布。

受限于文物的物理空間與保護需求,很長一段時間內,觀眾只能隔著玻璃展柜與之相望;一些珍貴文物更是因為擔心氧化、光照帶來的影響,只能深藏于庫房之中——這些傳統的文物展示與保護方式,已無法滿足人們更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展覽形式不斷豐富,傳播方式不斷更迭,這些都為文物保護利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途徑,以創新之力打破時空壁壘,讓觀眾近距離體會文物之美、文化之韻。
近年來,全國各地不少文博場館紛紛創新展陳的“打開方式”,讓“文博熱”持續升溫。其中,游客體驗感、互動感的提升尤為凸顯。例如,不少文博場館推出考古體驗活動,人們戴上手套,拿著“考古工具”,在模擬的“考古坑”里清理“土層”,不僅親身體驗文物挖掘的樂趣,更深切理解其背后的歷史故事。一些非遺傳承人也來到文博場館,在講解非遺傳承故事、示范非遺手工制作的過程中與觀眾一同領略非遺之美。各種各樣的展陳活動,讓原本抽象的歷史知識變成具象的文化體驗,也讓文博場館變成“文化客廳”,既彰顯歷史厚度又涵養人文溫度。
科技的力量,為“文博熱”持續賦能。當前,全景掃描、數字孿生、虛擬現實、裸眼3D等新技術、新玩法不斷涌現,帶給人們更加優質的觀展體驗。我們看到,AI等技術不僅能夠還原文物出土的場景、重現消失的文物,還能讓殘缺的文物變得完整、褪色的文物重煥光彩;通過手機App,用戶能360度操控屏幕,穿梭于數字文物模型內外,以“顯微鏡”視角觀賞紋飾、肌理等細節;《清明上河圖3.0》等展覽通過8K超高清數字互動技術、4D動感影像重構文化場景,讓厚重的歷史躍然屏上……技術創新讓不可再生、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成為更加可感知、可觸摸的文化載體,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現代生活。
“文博熱”長紅,離不開媒體傳播的創新表達。短視頻平臺與社交媒體快速發展,為文博相關內容的快速傳播提供了廣闊平臺。其“短、平、快”的輕量化傳播特性,讓文博內容告別了“嚴肅教學”的面目,變得更加鮮活有趣。當文物以或傲嬌,或俏皮,或呆萌的語氣“說出”網絡熱詞,再配上魔性的背景音樂,一個“爆款”視頻也許就此誕生。當年輕人在日常聊天中,使用以文物為原型的搞笑表情包,歷史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也就以這樣一種輕松的方式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為“文博熱”蓄積了更多“后勁兒”。不僅如此,在社交媒體的一些帖文中,如何更好“玩轉”文博場館的打卡攻略總能獲得高贊,其內容更是可以細化到“如何設計路線”“最佳拍照點位”,帶動更多年輕人愛上文化遺產,讓“文博熱”更可持續。
以創新推動“文博熱”長紅,有賴于進一步構建“技術+文化+產業”的良性生態。據統計,2024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4.91億人次,文創產品銷售收入34.28億元;全國文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9.14萬億元,營收規模再創歷史新高。“文博熱”帶動“文旅游”,正是文旅融合出新出彩的生動體現,有利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帶動當地發展。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為文創IP打造與產品開發提供了“天然寶庫”。無論是從傳統紋樣、圖案色調中提取美學靈感,出品絲巾、彩妝等;還是將“網紅文物”設計成Q版周邊,“變身”為鑰匙扣、小玩偶、冰箱貼;抑或是提取出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元素,設計成文具套裝、工藝擺件等,這些文創產品將歷史文化與現代審美、生活需求緊密結合,并進行創新轉化,讓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交相呼應,成為帶動“文博熱”長紅的重要力量。
來源:光明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