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榆林市上鹽灣鎮尹家莊村,層層梯田披上“金裝”,沉甸甸的谷穗壓彎了秸稈,空氣中彌漫著谷物的清香。眼下正值谷子成熟收割的關鍵時期,田間地頭一臺臺履帶式收割機來回穿梭,轟鳴聲此起彼伏,奏響了山地豐收的歡快樂章。

兩臺收割機在谷地協同收割
“今年總共種了300多畝谷子,畝產大概400到500斤。”榆陽區劉建軍農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建軍介紹。
作為陜北優質雜糧的代表,上鹽灣鎮的谷子自帶“先天優勢”。這里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讓谷粒積累了豐富的營養物質,口感香甜軟糯,成了市場青睞的綠色農產品。

種植戶手捧飽滿的谷穗,金黃顆粒映出豐收喜悅
“今年種植的品種是‘陜谷一號’,主要特性是抗旱,米的品質好。相對來說,傳統的小米熬一次粥用一碗米,我們用半碗就夠了,稠稀度是一樣的。我們的米香,熬出來的粥上面會飄著一層油,口感非常好,非常細膩。”劉建軍說。
站在尹家莊村的梯田上望去,昔日的 “尖山峁子” 已經變成了平整的耕地,為機械化作業創造了條件。

履帶式收割機在谷田高效工作
“以前的農民種田,全部靠人工,靠牛翻地、人掏地,土地流轉以后,現在從播種、除草到采收全部是機械化作業。”劉建軍說。
收割現場,一臺臺履帶式收割機穿梭在田間,轟鳴聲中,谷穗被快速收割、脫粒。機械化作業讓種田效率大幅提升,以前幾個人幾天才能收完的地,現在一臺收割機一天就能完成,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負擔。
“我們的收割機是最適合山地收割的一款機器。”榆陽區富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鐘付艾說,“收割機是履帶式的,直徑小,轉彎快,特別靈活,而且很耐用,脫糧脫得干凈。”

收割機將倉內的谷粒倒入三輪車
從人工勞作到機械化生產,從普通品種到優質良種,上鹽灣鎮用山地機械化改寫了小雜糧種植的歷史。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上鹽灣鎮正以嶄新面貌,書寫著農業豐收、農民增收的美好篇章。(王小梅 葉芮卓)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