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奕斯偉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廣州必貝特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未盈利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該板塊科創成長層首批增量企業。這一突破性實踐,不僅讓處于研發攻堅期的硬科技企業獲得了關鍵資本支持,更以鮮活案例為科創板“敢闖敢試、邊改邊試”的探索歷程,寫下又一有力注腳。
回溯科創板多年發展軌跡,從2018年宣布設立到如今深化改革邁向新階段,這片資本市場的“試驗田”,始終在以制度突破回應時代需求,用動態優化筑牢發展根基。
一方面,科創板以“敢闖敢試”的勇氣開展制度創新,為硬科技企業拓寬成長路徑。設立之初,科創板創新構建“4+5”科創屬性評價體系,破解科技企業“有技術無利潤難上市”的困局;在交易機制上,率先實施20%漲跌幅限制與上市前5日無漲跌幅安排,既釋放了市場的定價活力,也契合了科技創新企業的高波動屬性。
另一方面,科創板以“邊改邊試”的策略把控節奏,以動態調整平衡創新與穩定。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在未盈利企業上市試點中,科創板逐步構建差異化信息披露體系,要求企業重點披露研發進展與商業化風險,兼顧投資者知情權與企業創新空間;2025年推出的科創成長層分層設計,更體現“穩中求進”的思路——存量企業沿用原有盈利調出標準,穩定市場預期;增量企業則設置“兩年累計凈利潤≥5000萬元”等門檻,持續優化企業質量。
在筆者看來,科創板制度創新能夠行穩致遠,緣于三大核心因素支撐。
其一,破解科創企業融資難題的現實需求,是制度創新的根本動力。硬科技企業研發周期長、投入大、盈利不確定性高,往往難以滿足傳統的上市標準要求。科創板正是瞄準這一痛點,以靈活的上市標準和差異化監管,促進資本與科技“雙向奔赴”,為企業研發攻堅提供持續資金支持。
其二,多層次市場生態的協同發力,是制度順暢運行的重要保障。資本與科技的高效對接,離不開監管、資金與專業機構的共同作用。監管端,上海證券交易所通過“預先審閱”“專人對接”等機制提升服務效能,滿足企業個性化需求,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資金端,公募、保險等長期資本通過“約定限售”“戰略配售”加大投入,培育“耐心資本”,緩解企業短期盈利壓力;同時,券商等中介機構提升科創屬性甄別能力,創投機構深度參與企業培育與價值發現,共同篩選優質標的、防范信息不對稱風險。正是這種良性生態,讓科創板在“邊改邊試”中兼顧市場活力與穩健發展。
其三,科技創新的產業積累與集群效應,是制度實踐的源頭活水。制度創新最終需由產業實踐檢驗與反哺。我國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領域的長期技術積累,為科創板提供了豐富的“試驗樣本”。截至目前,近600家科創板企業已形成覆蓋關鍵領域的產業集群,其持續高于行業水平的研發投入,不僅驗證了制度的適配性,更通過上市融資反哺研發、擴大產能,形成“創新—融資—再創新”的良性循環。堅實的產業基礎,為“敢闖敢試”提供了實踐土壤,也為“邊改邊試”指明了優化方向。
站在宣布設立七周年的新起點回望,科創板的探索不僅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縮影,更是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引擎。展望未來,隨著“敢闖敢試”的制度創新持續深化、“邊改邊試”的生態體系日益完善,這片“試驗田”必將催生更多硬科技成果,推動創新資本循環更加通暢高效,為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來源: 證券日報 作者:田鵬)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