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業銀行對旗下黃金積存業務頻頻進行調整。比如,11月3日,工商銀行與建設銀行相繼發布公告,宣布暫停受理旗下如意金積存、易存金等部分業務。不過,11月3日晚間,工商銀行再次公告稱,已恢復受理如意金積存業務的開戶、主動積存、新增定期積存計劃以及提取實物的申請。
事實上,進入10月份以來,已有多家銀行陸續對積存金業務進行了調整,如中國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等均上調了積存金產品起投門檻。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表示,多家銀行對黃金積存業務進行暫停或調整,主要受宏觀政策、市場風險管理以及業務合規等多重因素影響。第一,全球政治、經濟環境仍存在不確定性,包括美元波動、貨幣政策轉向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等,這導致貴金屬價格呈現一定波動,銀行在維護資產安全和流動性管理方面需要更加審慎。第二,黃金積存業務涉及實物貴金屬交付、定投計劃及賬戶管理等環節,客戶規模快速增長可能帶來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合規壓力。銀行暫停新增業務和實物提取,實際上是對潛在風險進行預防性控制。第三,政策監管對銀行黃金業務提出更高要求,例如資金流向、反洗錢以及客戶適當性管理等,這促使銀行在業務擴張上采取階段性調整措施。
“多家商業銀行對積存金業務進行調整,主要原因一是黃金價格沖上新高之后,黃金投資的風險隨之攀升,商業銀行從管控業務整體風險,以及維護投資者利益角度出發對業務進行調整。二是黃金稅收新規可能也是引起積存金業務規則調整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楊海平表示。
展望未來,杜陽認為,如果市場波動加劇或監管趨嚴,其他銀行也可能跟進類似措施,但這種調整一般針對新增或高風險業務,存量客戶權益通常能夠得到保障,總體上屬于風險管理和業務優化的常規操作,而非行業性收縮。
多家銀行近段時間在官網發布關于防范貴金屬價格波動風險的提示。就普通投資者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如何平衡收益與風險,杜陽表示,黃金等貴金屬具有避險和保值功能,但同時價格易受國際經濟數據、貨幣政策、地緣政治及市場情緒影響,波動性較大,因此不宜將其作為短期高收益投機工具。建議投資者在配置黃金資產時保持適度比例,合理搭配股票、債券、現金等其他資產,以分散風險;對于黃金積存或定投類產品,應優先選擇有銀行或正規金融機構保障的渠道,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可采取“定投+長期持有”的策略,通過長期均衡成本降低波動風險,而非頻繁買賣;應密切關注市場信息和政策變化,建立止損和風險預警機制,避免集中暴露于單一資產或市場。
來源: 證券日報 楊 潔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