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瓦爾多是一位干瘦老人,每天需要步行很久才能到達他的木薯地。他隨手拔起一株木薯,看到塊根又細又短,他不禁搖了搖頭。自祖輩開始,他就在這片屬于亞馬孫雨林的布拉干薩地區生活。這塊地他已經種了2年,但今年木薯產量太低了,下一季只能繼續開墾田塊周邊的林地。

2024年5月,在位于巴西亞馬孫地區的帕拉戈米納斯,修復后的退化耕地上玉米長勢良好。(圖片由項目組提供)
主體位于巴西境內的亞馬孫雨林,號稱“地球之肺”,棲息著全世界約三分之一的動植物物種,對調節全球氣候具有關鍵作用。然而由于人類的長期開發,雨林面積持續縮減,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如何在發展經濟與守護生態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擺在巴西和世界面前的共同課題。
在中巴兩國政府的支持下,從2020年起,由中國河海大學牽頭,在巴西亞馬孫聯邦農業大學、帕拉州立大學等10多家中巴院校和企業的參與下,“巴西-中國亞馬孫&大西洋雨林地區退化土地修復與雨林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聚焦恢復因粗放耕作而退化的耕地,為雨林地區農業尋找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項目中方負責人、河海大學教授陳立華已經多次來到亞馬孫地區進行實地考察。他指出:“在巴西亞馬孫雨林地區,不少小農戶仍然依賴傳統的刀耕火種方式。每年旱季,人們砍伐雨林、焚燒樹木,利用燃燒后的草木灰作肥料,在新開墾的土地上種植木薯、玉米等作物。這種方式短期見效快,但卻埋下生態隱患:燒荒不僅破壞森林植被并釋放大量二氧化碳,更因缺乏后續養護而使得土地肥力迅速衰退,農民不得不在一兩年后另覓新地。就這樣,雨林被一次次燒毀開墾,又因土壤退化而丟棄,形成了難以為繼的惡性循環?!?/p>
項目團隊基于中國的生產工藝和生產線,研發多批次土壤修復肥料產品,選擇了木薯、大豆、巴西莓、可可等多種當地主要農作物開展土壤修復試驗,通過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結構,來驗證雨林地區“邊種植、邊修復”的可行性。研究顯示,經過修復處理的土壤大見成效,不僅作物產量提升了30%-190%不等,而且土壤微團聚體流失量下降了90%左右,整個生長季里土壤養分流失量減少了65%-82%。陳立華說:“第一季豐收后,這塊土地并沒有像過去那樣變‘瘦’以致無法再種,而是保持了肥力,第二季繼續耕種時產量接近前一季。這說明土壤修復使土地實現了連續耕作的可能性,農民無需隔幾年拋棄土地,這為終結刀耕火種找到了突破口?!?/p>
在明確高降水量的雨林地區退化耕地可以修復后,中巴團隊進一步將目光投向長期的水土養護和農業增產問題。陳立華認為,僅靠一兩次土壤修復還不夠,如何讓改良后的土地持續保持肥力,避免重蹈過去速衰的覆轍,是實現當地農業永續發展和雨林可持續保護的關鍵。為此,陳立華團隊與巴西研究人員合作,啟動“中巴退化耕地修復產品巴西本土工業化生產”項目。中方將成熟的有機固廢發酵工藝和設備引入巴西,因地制宜研發適合當地原料和氣候條件的土壤修復肥料產品,力爭建立本土化土壤修復產品工業生產線。這意味著,亞馬孫地區家庭農戶未來有望就近買到價廉高效的土壤修復肥料,不再依賴燒荒獲取養分,農田肥力也將得到長期維護。亞馬孫聯邦農業大學原校長赫德賈莉亞教授說:“將中國成熟的土地修復技術移植復制到亞馬孫地區特定的農業環境中,將顯著推動亞馬孫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非常有利于亞馬孫雨林的可持續保護?!?/p>
與此同時,針對亞馬孫地區雨季雨水充沛而旱季干旱缺雨、農田遠離電網且缺乏灌溉條件的現狀,河海大學牽頭中方企業與巴西高校開展農業水利創新合作,聯合杭州亞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清泓南美科技集團等中國企業,攜手巴西亞馬孫聯邦農業大學、帕拉州立大學、巴伊亞州立大學等多所院校,簽署了聯合研發協議,開發適用于雨林地區的太陽能農田灌溉系統。在亞馬孫雨林腹地,試點建設基于太陽能發電的田間灌溉工程,以陽光為動力抽水,解決農田灌溉難題。這些措施大大提高當地農業抗旱能力,在旱季也能保障作物用水,提升農作物產量和家庭農業收益。
雨林地區農民要真正擺脫貧困,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除了“把糧食種出來”,還要“把產品賣出去”。為此,中巴雙方在科技援助的同時,也在積極搭建貿易橋梁。巴西地區一體化發展部牽頭推動亞馬孫流域各州與中國企業深化經貿合作。中巴雙方計劃幫助亞馬孫地區小農戶通過中國電商平臺將農產品銷往中國和世界各地,農戶們將從價值鏈中獲得更大收益。“有了穩定的收入,我們就可以保持現在的農業生產模式,不需要一直依靠砍伐新的林地,”埃迪瓦爾多對這一合作充滿期待。
近年來,中巴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在國際社會支持下,雙方正攜手為雨林保護探索出一條“雙贏”之路:既幫助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減少毀林開荒的內在驅動力,又維護了全球珍貴的生態財富,推進氣候治理目標的實現。這一系列合作實踐表明,全球南方國家可以通過團結合作、科技賦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雨林不再是亟待開發的“荒地”,而將成為綠意永存的“地球之肺”。
(來源:新華絲路 作者:陳威華 趙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