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北京市文聯主辦,北京書法家協會、首都博物館承辦的“隸書源流”第二十二屆北京書法篆刻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6年1月4日,期間可網上預約免費對公眾開放。

展覽延續了上屆“篆書源流”精品展“學術與創作并重”的傳統。通過展示兩漢、三國至唐明清近代的隸書拓片、墨跡、實物等珍貴文獻,結合特邀題跋和入展作品的深度解讀、隸書演變過程的科普普及,以及還將舉辦的“隸書源流”書學討論會,讓大家沉浸式地感受隸書從秦代獄吏的“佐書”到漢代廟堂之器的演變歷程。這種“展論結合”的形式,既是對隸書藝術的學術梳理,更是對中華文脈的深情致敬,提升了展覽的學術性與參與性。
據了解,展覽主要采取面向社會廣泛征集和面向會員定向邀請兩種方式征稿?,F代部分,面向社會共收到應征書法作品774件,經過初評、復評、審讀,篩選出115件精品入展。傳統部分,展出歷代隸書作品81件,上至兩漢,下及近代;既有拓片,又有墨跡;既有紙本,又有金石。拓本展出在書法史上極為重要的《張遷碑》《禮器碑》《石門頌》等隸書名跡,大多數為傳世最舊本或乾隆前拓本。實物展出著名收藏家周季木舊藏的東漢《履和純殘石》、史樹青鑒定的漢代《千金氏藕心錢》等一些流傳有序的作品。墨跡展出王時敏、伊秉綬、何紹基、吳讓之、徐三庚等近50位大家的精品。同時,作為連接古今的重要方式—題跋部分,邀請到56位重要書家為《漢廿四字吉語磚拓》《永和九年磚硯拓片》《陽信宮盆拓片》題跋,解讀古典,開拓當下。
來源:光明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