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有學生發視頻,稱學校規定即使沒課也不允許學生待在宿舍,“一大早就被宿舍阿姨叫醒”。視頻畫面顯示,雨天里,多名學生撐著傘在戶外徘徊,還有學生搬來凳子直接坐在室外。發帖學生無奈表示:“外面下著雨,我們該何去何從?”對此,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工處工作人員回應稱,“希望這樣的約束能讓他們形成習慣。”

大學寬松環境所賦予的自由,本應化作學生探索的翅膀,卻讓部分學生墜入“佛系躺平”的溫床:宿舍成了避風港,游戲成了精神鴉片,睡眠成了時間黑洞。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出于強化管理的善意,對大學生做出了新的要求——沒課的時候,也不能待在宿舍,必須去自習室學習。
然而,一刀切地強調學生“沒課不能待在宿舍”,就能督促他們走進自習室學習或者走上操作鍛煉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很多該校的學生即便不待在宿舍,也沒有去學習、去鍛煉。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的這種措施,只是制作了一種“宿舍沒有躺平學生”的假象,是掩耳盜鈴式的自欺欺人。
寧愿打著傘在校園逗留,也不愿去自習室自主學習,可見,學生對學校的“善意”并不買賬。拒絕學生在“宿舍躺平”,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出發點肯定是好的——他們希望大一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避免沉迷于舒適區。然而,這樣的方法是否合理?就值得商榷了。
步入大學后,學生的年齡基本上都達到了18周歲,已經屬于成年人,應該有自主學習的能力與覺悟。事實上,大學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構建終身學習的邏輯思維,而不能再像高中那樣管理學生,逼迫學生學習。
當學生步入大學校園,其年齡基本上都達到了18周歲,這意味著他們已具備自主決策與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我看來,對于已經成年人的大學生而言,大學應通過構建開放的學習生態,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培養其終身學習的內驅力。所以,大學應摒棄高中階段的“填鴨式”管理,轉而通過激發內在動力,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舵手。
再者,學生待在宿舍,也未必全是懶散、躺平、玩游戲,比如有的學生熬夜學習或者做兼職,第二天根本起不來,如果被強行驅趕出宿舍,反而影響精神狀態和學習效率。另外,對于有自制力的學生而言,宿舍也學習的一個場所。所以,學校一刀切地拒絕學生“在宿舍懶散”,缺少人性化關懷。
不少家長對學校的管理措施表示支持,其實是擔心過度寬松的環境可能消磨孩子的銳氣,助長懈怠心理,甚至養成逃避學習的壞習慣,大學四年“虛度光陰”。然而,不待在宿舍就是好習慣嗎?答案是否定的。竊以為,學校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尊重學生的自主,引導他們珍惜學習時光。最關鍵的是,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學習自主性。
來源:紅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