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賀小蕊)2025年10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召開2025年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系統回顧“十四五”時期全省金融工作成效,通報前三季度金融運行情況,并就科創債發展、外匯便利化改革、普惠金融試驗區建設等熱點問題回應媒體關切。發布會內容扎實、數據詳實,展現出陜西金融在支持實體經濟、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中的積極作為。
貨幣政策精準有力,信貸總量穩結構優
“十四五”以來,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持續落實穩健貨幣政策,綜合運用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結構性工具等多重手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實現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截至2025年9月末,全省人民幣貸款余額61656.51億元,同比增長7.29%,高于全國0.69個百分點;前三季度新增貸款3652.32億元,已達上年全年增量的85%。
在總量平穩增長的同時,信貸結構持續優化,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顯著增強。9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4932.61億元,同比增長21.49%;普惠小微貸款余額6304.06億元,同比增長14.98%;涉農貸款余額9727.68億元,綠色貸款余額8398.97億元,均保持較快增長。金融“五篇大文章”實施體系不斷完善,“1+5+N”政策框架落地見效,推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協同發展。
關于社會融資規模的結構特點,調查統計處郭文峰在答記者問時指出,2025年前三季度陜西省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4451億元,結構上呈現兩大特點:一方面,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本外幣貸款增加3628億元,仍是實體經濟融資的主渠道;另一方面,政府債券凈融資1232億元,占全省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比重較上年同期提升了10.64個百分點,體現財政金融協同發力。
科創債實現“六大突破”,“陜西模式”全國矚目
2025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支持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有關事宜的公告》,支持科技創新債券發行,陜西迅速響應,推動科創債成為科技企業融資新渠道。截至10月28日,全省非金融企業累計發行科創債17只、金額153.5億元,發行量位列全國第九,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陜西模式”。
該模式在六個方面實現突破:
多項“首單”落地:西科控股發行全國首批、西北首單科創債;陜西金控發行西北首單公募科創債;中科創星成為全國首家發行科創債的民營創投機構。多層次發債主體建立:涵蓋科技企業、創投機構,主體評級從AA至AAA,形成多層次發行體系。風險分擔設計多樣:通過信用風險緩釋憑證、擔保與反擔保等工具,構建央地協同風險分擔模式。募集資金科創屬性突出:募集資金主要用于光子芯片、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卡脖子”領域。貨幣政策引導利率下行:加權平均利率僅2.40%,中科創星債券利率低至2.10%,創西部新低。發行期限靈活適配需求:發行期限從0.7年至10年不等,彈性設置契合企業研發與投資周期。
針對債券市場對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支持情況,金融市場管理處郝軒補充介紹,1-9月陜西企業在銀行間市場發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1470.3億元,除科創債外,科技型企業發行科創票據24.5億元;綠色金融方面,陜煤集團發行綠色中票30億元,中建絲路發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5億元;普惠和文旅領域,西影集團發行近十年來全國首單國有電影企業債券,中科創星發行定向工具支持初創科技企業。債券市場正成為支持陜西經濟轉型的重要平臺。
下一步,陜西分行將持續優化科創債生態,向民營、硬科技、中低評級企業傾斜,探索浮動利率債、做市機制等創新安排。
外匯改革縱深推進,助力陜西打造內陸開放高地
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和自貿區提升戰略,外匯局陜西省分局持續推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改革,助力陜西構建高水平開放新格局。
在創新試點方面,陜西成功獲批全國首批QFLP外匯管理試點,已設立2支試點基金;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規模達18.9億美元;“科匯通”試點首筆業務落地,拓寬科技企業跨境融資渠道。63項資本項目行政許可實現“網上辦”,大幅降低企業“腳底成本”。
在服務平臺建設方面,跨境金融服務平臺已上線“中歐班列長安號融資”“企業匯率風險管理”等七大場景,截至9月末服務企業565家,助企融資507.42億元。
針對近期試點的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業務背景核驗場景,國際收支處劉社芳向媒體詳細介紹:該場景于2025年10月15日在陜啟動,通過對接上海“離岸通”平臺,引入國際物流數據,幫助銀行破解離岸貿易離岸貿易訂單流、貨物流和資金流“三流”分離審核難題,具備智能核驗、單證存證、結算提速三大優勢。10月17日,農業銀行陜西省分行通過該場景為某電子企業辦理全省首筆離岸付匯業務,金額約88萬美元,辦理時間從以往2-3天壓縮至當日辦結,極大提升企業跨境效率。
此外,全省建立縣域外匯業務銀行直聯點65個,高效實現政策宣傳窗口前移、優質資源下沉和便利化服務延伸,持續發揮縣域銀行外匯管理“服務驛站”和“溝通橋梁”作用。
普惠金融提質擴面,銅川試驗區成果顯著
作為“十四五”期間全省唯一國家級區域金融改革試驗區,銅川市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在2025年持續推進機制創新與政策落地,成效顯著。
在政策引導方面,銅川入選2025年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法人機構持續讓利。在服務城市轉型方面,落地首單“專精特新專板貸”,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0.53%。在鄉村振興方面,創新“整村擔保”模式,推出“銅果貸”等26項特色信貸產品,盤活生物資產與農業設施抵押。在數字賦能方面,“銅川市數字金融服務平臺”于9月試運行,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應用效果顯著。
金融研究處蘇揚在回應銅川試驗區建設進展時表示,2025年以來試驗區從政府引導、城市轉型、鄉村振興、數字賦能四方面推進重點任務,截至9月末,試驗區人民幣貸款余額504.32億元,同比增長12.28%;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05.16億元,同比增長24.83%,高于全省9.85個百分點,普惠金融可得性、覆蓋率、滿意度同步提升。
“十四五”收官在即,陜西金融系統在支持實體經濟、推動區域改革、防范金融風險等方面成效顯著。展望“十五五”,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圍繞高質量發展主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陜西新篇章貢獻金融力量。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