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作了專章部署,體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開放工作的高度重視,釋放中國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強烈信號。
不妨看兩個比喻,頗有意味。
一是隨著越來越多外國人來華旅游,不少人幽默地說,“這哪里是出去旅游,這是在搞全球聯歡!”“中國游”變成“全球聯歡”,得益于國家密集出臺的簽證、口岸、免退稅和支付便利化政策,熱潮涌動彰顯開放活力。
二是隨著總部位于法國的一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在上海投產新制造基地,企業負責人把中國比成全球汽車產業的“健身房”。外資持續加碼的背后,是對中國經濟韌性與市場機遇投下信任票,投資中國就是看好開放的中國。
越開放,發展越有活力,這是不爭的事實。看“十四五”時期,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024年比2020年增加11.63萬億元;“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規模,2024年比2020年增長2.6倍;新增和擴大開放口岸40個,累計吸收外資超7000億美元 ,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全部“清零”……得益于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貨物貿易規模穩居全球第一,服務貿易規模穩居全球第二。開放的土地,不僅無懼風浪,而且長風破浪。
當然,高水平對外開放還是一條發展自身、造福世界的康莊大道。“十四五”時期,我國貨物和服務進口將超過15萬億美元,對外投資累計為東道國納稅3000多億美元、帶動大量就業。同時,隨著進博會等展會“越辦越好”、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共建“一帶一路”造福更多國家和人民,中國正以自身開放促進共同開放,為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和正能量。過去我們的開放是“跟跑”,現在我們的開放是要“領跑”。
面向“十五五”時期,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就是在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既積極擴大自主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擴大經貿“朋友圈”,又推動貿易創新發展,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上展現新作為;既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擦亮“投資中國”品牌,落實好“準入又準營”,營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又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強與共建國家戰略對接,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只要是對中國好、對世界好的事業,我們就會堅定不移地做實做好,這是真正的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其實,開放是當下的共識,也是應對未來挑戰之策。盡管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但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大勢。沒有哪個國家的發展能脫離開放合作的國際環境,也沒有哪個國家能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中國堅定不移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遇、實現共贏,還會展現出更大的擔當。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過去是這樣,將來還是這樣。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以開放注動力、增信心,我們定能同世界各國一道共同創造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美好未來。
(稿件來源:人民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