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國工商聯發布“202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上榜企業2024年度共實現營收43.05萬億元、凈利潤1.80萬億元,入圍門檻增至270.23億元,實現入圍門檻的二十三連升,充分展現了中國民營經濟的韌性與活力。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達5670.7萬戶,占全國企業總量92%以上。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1—4月,民營經濟經營主體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6%,占全國企業銷售收入比重達71.3%。海關總署監測表明,2024年,民營企業實現“三個首次”:即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數量首次超過60萬家;民營企業首次成為我國高技術產品的最大進出口主體;民營企業占我國消費品進口比重首次超過50%。這種地位表明,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民營經濟都將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形式。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密集出臺民營經濟支持政策,各地積極配套相關政策,形成了覆蓋融資、準入、創新、權益等維度的立體政策矩陣。2023年7月,《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系統擘畫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實施路徑;2025年,民營經濟促進法以國家立法形式明確,發展民營經濟是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相關支持政策已轉化為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基礎性法律制度。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民營經濟整體實力、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大大提升。進入新時代,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巨大,給民營經濟發展帶來諸多新機遇、提供更大發展空間。許多民營企業苦練內功、改革創新,提高生產經營的決策和管理水平,通過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競爭力,贏得了市場,獲得了成長。
高質量發展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要自覺投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努力為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多作貢獻。面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重構的挑戰,各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整合,主動嵌入國內大循環并聯通國際雙循環,形成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體系。面對國資、外資與消費升級的多維競爭,低價規模戰失靈,許多民營企業牢牢抓住創新這個關鍵詞,推動技術、品牌、標準不斷提升,從被動適應市場轉向主動定義市場,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鍛造了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競爭優勢。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要勇擔時代重任,敢作敢為、善作善成。增動能,把創新驅動與效率革命寫入企業基因。近年來,民營企業中涌現出不少“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杭州六小龍”更是火爆出圈。民營企業特別是科技型民營企業主動或積極參與集中攻關“卡脖子”難題,把數字化、綠色化嵌入戰略主軸,持續拓寬產業發展護城河,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全鏈生態,將成為企業自身優化發展的有效舉措。
培育一流的營商環境,讓那些更具效率、更富創新意識和更強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贏得更廣闊的發展天地,將有效帶動企業市場地域空間與細分市場的擴展,有助于激發民營企業的巨大發展活力。
減阻力,用制度松綁和成本減負為民營經濟發展清障提速。以數智化持續深化的“放管服”改革,推動要素公平流動、獲取便捷,是新時代民營經濟發展的“又一撥紅利”。持續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斷完善新型基礎設施,構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市場服務體系,將使民營企業輕裝上陣、專注高質量發展的通道愈發寬闊。
來源:光明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