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村超”“蘇超”“浙BA”等體育賽事火熱,“跟著賽事去旅行”“票根經濟”等吸引著廣大消費者。隨著越來越多的民眾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我國體育產業迸發出旺盛生命力,不但能滿足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還輻射帶動健康管理、運動科技、技能培訓、住宿餐飲、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

體育上場,帶動消費上揚。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十四五”時期,體育產業增加值以年均11.6%的速度增長。不少城市挖掘各類“金角銀邊”空間,配備小而美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為群眾參與體育運動創造便利條件。許多商業購物中心引入室內滑雪場、攀巖館、球館等體育設施,打造多元化、沉浸式消費場景。體育產業還與不少產業跨界融合,如觀賽旅游、戶外運動旅行等“體育+旅游”模式受到年輕消費者青睞,體育動漫、體育影視等“體育+文化”業態豐富民眾精神生活。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作出部署,要求“統籌推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激活體育產業消費“一池春水”,還需在豐富供給、完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為產業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豐富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完善體育場所建設規劃,推動體育場館設施合理布局,擴大優質服務覆蓋范圍。鼓勵改造升級體育場館,加快向綠色、低碳、智能等方向提升。支持培育具有原創性和獨特性的體育IP,鼓勵企業開發原創特色IP周邊產品。構建多層次體育賽事體系,提高職業賽事發展水平,支持地方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賽事。鼓勵企業設計研發更多戶外運動產品和服務。
培育壯大體育經營主體。鼓勵體育企業在數字化升級、智能器械裝備研發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品牌競爭力。加快助企惠企政策落地,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體育產業投資建設。鼓勵地方搭建優質對接平臺,深化體育產業交流合作。引導金融機構優化投融資服務,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體育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
完善體育市場管理。優化體育賽事活動審批流程,推行大型體育賽事活動安全許可“一窗受理”“網上辦理”,壓縮審批時限,降低企業的制度性成本。建立健全預付式體育消費領域資金監管制度,加強風險預警。
來源:中國經濟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