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流動性是指在不對價格造成顯著沖擊的情況下,交易者能否快速方便地執行和達成交易。買賣價差、訂單簿深度、價格沖擊彈性等都是衡量流動性的微觀市場結構指標。
大宗商品市場發展史就是一個流動性不斷增強的過程。在交易場所這種組織形式出現之前,市場交易是分散式和碎片化的。1531年,荷蘭安特衛普出現第一家商品交易所。1571年,英國皇家交易所成立,被認為是第一家具有集中交易特征的商品交易所。17世紀荷蘭郁金香市場和日本的米市場,也被認為是集中交易特定商品的交易場所。從功能屬性看,以上這些交易市場,本質上僅構成交易行為的時空載體,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流動性基礎設施。
1848年,82位糧商發起設立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為會員提供固定的交易場所和信息服務,以提高糧食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這是現代意義上商品交易所發展的起點。1865年,CBOT推出標準化合約,對商品的數量、質量、交割時間和地點等條款進行統一,極大提高了交易效率。
在標準化合約成為交易標的后,交易標的撮合機制先后經歷了幾輪迭代,開始是交易池內入市代表在場內通過喊價的方式實現交易撮合,此時交易大廳是商品交易所的核心,交易員們聚集在交易池內,通過一套復雜的手勢和喊話來進行交易。
20世紀70年代開始,期貨市場的交易品種從商品向金融領域拓展,多元市場交易需求快速增長,依靠人力驅動的公開喊價系統面對現代金融市場的大脈沖高波動式交易需求,越來越有些力不從心。1987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開發了全球首個電子期貨交易系統——Globex,到1994年,Globex平臺已能處理日均50萬筆訂單,展現了電子化交易的巨大潛力。
計算機撮合成交的基本原理是模擬公開喊價的規則,但通過計算機系統自動、高速地執行,系統嚴格遵循 “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對訂單進行排序和匹配。電子交易機制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處理速度從秒級進入毫秒級、微秒級,交易容量呈幾何級增長。到了2024年,芝商所(CME Group)的日均交易量已達到創紀錄的2650萬份合約,實現了接近24小時不間斷的全球交易,打破了地域和時區限制,同時也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大大增強了市場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電子交易機制的誕生也為程序化交易、算法交易和高頻交易提供了市場基礎,徹底改變了市場的微觀結構。現在,全球絕大多數期貨交易所已經完全實現了電子化交易。中國期貨市場在建立之初就采用了計算機自動撮合系統,具有后發優勢。
可以發現,現代商品交易所的流動性增強思路就是標準化合約加上集中化的電子交易。由于商品品類會隨著經濟發展和分工深化越來越多元和細分,標準化合約加上集中交易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交易所的金融屬性越來越強。隨著大量交易者的涌入,決定價格走勢的相關信息被充分研判和發酵,現代交易所就逐漸演變成了對商品未來價格預測的場所,價格發現成了交易所最基礎的功能。
在商品遠期價格發現功能的基礎上,交易所因擁有充裕的流動性,在實體企業面臨價格波動的情況下,又自然地通過一系列交易策略的開發,使交易所的流動性成為實體企業風險管理的載體。
所以,現代意義上的商品交易所或者期貨交易所,其基本功能就從實物商品流通轉變為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核心驅動邏輯則是流動性的持續塑造過程。
現在,交易機制創新和流動性增強又到了一個歷史節點,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區塊鏈等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創新流動性組織方式提供了新的巨大空間和可能。筆者七八年前帶領團隊開展過智能交易引擎的訂單匹配算法研究和開發,基本思路就是對非標準化的交易需求進行智能分揀、定向匹配、精準撮合,通過重組訂單簿,以實現對非標交易品構建一致流動性交易池,這將指數級拓展可交易標的的范圍。
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當下,機器學習與大數據的結合已經足夠支持實現這一基于非標品的創新交易機制。在智能交易引擎驅動下,基于交易平臺專有公鏈的智能合約又可以進一步拓寬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生態邊界,解決交易平臺中立和公允性難題,交易平臺將從主體信用的背書者進化為基礎設施和公開規則的維護者,真正成為全生態參與主體的戰略級伙伴。
因此,地方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可以積極依托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進行交易機制創新,用新的前沿思路構建交易品種的現貨端流動性。在交易平臺形成一定規模的市場流動性后,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吸引商業銀行或者合格資金方進入平臺,向參與平臺的產業客戶提供動產質押等融資類業務,這是因為交易平臺的流動性可以幫助商業銀行等資金方在需要處置抵押物時快速變現,解決了資金方抵押物流動性難題,同時,由于交易平臺流動性良好,動產融資業務本身的貸押率比傳統線下更高,又會吸引產業用戶把流通業務向交易平臺轉移,進一步增強了交易平臺的流動性。在此基礎上,動產融資業務以及產業客戶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各類風險敞口,又為場外風險管理服務商帶來了業務機會,吸引保險、券商、風險管理公司等相關場外服務機構入場。以上所有的對手方業務,全都可以納入智能交易引擎的匹配范圍,這就實現了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對產業客戶的一站式綜合服務矩陣生態閉環。
在筆者看來,這是監管合規、市場協同、技術承載等多維框架下,地方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一條可行的創新發展路徑。
(來源:期貨日報網 作者:劉宇)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