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晚,南京市高淳區人民法院攜手京東資產交易平臺,推出了一場特殊的司法變賣直播專場,三位法官化身主播幫債務人賣螃蟹,引來20多萬人次在線圍觀,收獲一波波點贊與好評。

“秋蘭家的螃蟹開賣啦!”直播間里,法官生澀又熱情地為觀眾介紹螃蟹優點,有網友點贊“為了執行,確實是個好辦法”,還有人笑稱:“看來干哪行都得會帶貨!”更有人感嘆“法官這樣‘跨界’,是司法為民最鮮活的體現”。
法官走進直播間,一般是進行庭審直播、普法教育、司法拍賣、宣傳工作成果、展示法官風采。如今,法官穿著制服,在直播間一本正經吆喝“賣螃蟹”,聞所未聞,怪不得有網友驚呼:“看了幾遍以為眼花了。”但不得不說,這“第一個螃蟹”吃得好。
一是好在有鮮度。司法實踐中,法官走進直播間進行司法拍賣,符合法律規定,已成司法執行環節常態性工作之一。而法官在直播間帶貨,而且叫賣的商品還是案件當事人的,這在法院系統應該是“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高淳法院執行局工作人員強調,“此次直播是法院在執行工作中的新嘗試”,道理就在這里。
二是好在有溫度。這場直播帶貨背后,是一個普通家庭與債務抗爭十多年的堅韌故事。這些螃蟹是“秋蘭家”的,而“秋蘭”的父母是一起審結案件的債務人,因經營失利及意外事故導致欠債達80萬元,雖竭盡全力償還,仍無法依時履約。法院經調查核實,沒有發現有任何逃債行為。最近,法院了解到“秋蘭家”的螃蟹因晚熟而滯銷,急在心里,于是就有了這場法官上陣“賣螃蟹”的直播,別開生面,又暖意濃濃。
此外,好在有透明度。債務人實際履行能力以及法院執行透明度,是債權人及公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法官直播間賣螃蟹,公眾自然關注銷售收入流向問題。對此,高淳區法院執行局工作人員回應稱,“所有銷售收入都實行專賬管理,打到法院賬戶上,最終將用于該案件的債務清償。”如此安排,透明公開,無疑讓債權人吃下“定心丸”,增加了對受償債務的信心。
法官直播間里吆喝賣螃蟹,看似“不務正業”,實際是一次司法創新與人性關懷的生動實踐。它打破了傳統執行方式的刻板印象,用“看得見”的透明流程、“摸得著”的溫暖行動,讓法律條文有了溫度,讓司法公信力有了厚度。
這場直播不僅為“秋蘭家”解決了燃眉之急,更向社會傳遞了一個信號:司法為民,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體現在每一次突破常規的嘗試中。當法官放下法槌拿起話筒,當法律條文化作直播間里的真誠吆喝,我們看到的,是司法與民心的雙向奔赴。這樣的“第一個螃蟹”,吃得有擔當,值得點贊。
來源:紅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