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河湟古韻與當代審美相遇,當非遺技藝與現代生活相擁,會演繹怎樣的精彩?
在青海,走進西寧唐道·637商業綜合體的幾何書店,“雪域凈土”展區藏香裊裊、千年土族盤繡“綻放”在筆記本封面、羊毛編織的筆袋上躍動著藏式傳統紋樣……一件件匠心獨運的民族手工藝品,仿佛無聲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故事。
“每一件都讓人愛不釋手!”甘肅游客劉玉彬在展臺前流連忘返,她輕輕放下牦牛擺件,又捧起雪豹玩偶,“這些充滿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能讓我把青海的美實實在在地帶回家,真是不虛此行”。
這一幕幕場景,為青海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交融寫下生動注腳。
“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是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青海以政策為鑰,破難題、激活力,推動文化產業從破土而出的“幼苗”茁壯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大樹”。如今,文化產業已成為青海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更成為彰顯地域魅力的“軟實力”。

清晨,青海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機聲隆隆,工人們正在趕制一批發往歐洲的訂單。展廳內,一幅名為《藏族女孩》的純手工編織掛畫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
“這幅作品由300道紗線純手工編織而成,編織過程十分煩瑣!”圣源地毯項目部負責人杜非介紹,“為了讓人物的神態生動、膚色過渡自然,師傅們需要不停更換紗線,為的是不放過任何細微之處,確保整體的藝術效果。”
藏毯,這項傳承千年的技藝,曾是青藏高原游牧民族抵御嚴寒的生活必需品,如今已走向世界,成為藝術珍品。藏毯承載的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高原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記憶。
“我們能夠打開國際市場,離不開政策的有力支持。”杜非坦言,企業近年來享受的出口退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紅利,為產品創新注入新動能。2023年,憑借“加牙藏毯”這項國家級非遺技藝,該企業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從傳統的吉祥紋樣,到融入青海湖、昆侖山等地域元素的現代設計,經過多年深耕,圣源地毯的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19億元,出口創匯達977萬美元。

這是青海政策賦能文化企業的縮影。“十四五”以來,青海累計下達省級文旅發展專項引導資金7.3億元,出臺《青海省省級文化和旅游發展專項引導資金管理辦法》等系列政策,建立服務企業“快速通道”和“綠色通道”……通過構建完善的政策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優化企業服務,為文化產業發展搭建起堅實的“四梁八柱”。
“過去是‘企業追著政策跑’,如今是‘政策主動送上門’。”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產業發展處副處長唐忠林介紹,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助等方式,2025年青海累計發放資金9200萬元,支持56個文旅項目落地。
今年8月,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銀灘草原迎來一年一度的達玉草原音樂節。數萬樂迷從各地涌來,在藍天綠野間盡情享受這場融合多元音樂與草原風情的文化盛宴。
“音樂節期間,累計接待游客超3.5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等綜合收入近400萬元。”海北達玉部落文體旅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洛桑尖措介紹,歷經11年精心打造,達玉草原音樂節已成為青海文旅一張亮麗名片。
不過,這些年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也曾經歷挫折、困頓。“是省文旅廳的工作人員主動對接,協助我們申請貸款及享受其他優惠政策,幫助我們扛過至艱時刻。”洛桑尖措表示,這實實在在的暖心支持,既提升了企業走出困境的信心,也堅定了持續發展的決心。
政策活水的“精準滴灌”,讓青海文化企業煥發勃勃生機。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青海省43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6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4%。

今年7月,西寧,伴著清涼晚風與震天的鑼鼓聲,第十九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開幕。現場,只見舞龍翻飛、醒獅歡騰,充滿地域特色的高蹺與社火輪番上演,為市民與影迷奉上了高品質的文化“大餐”。
“西寧用節目、星空與銀幕,很好地詮釋了電影文化。西寧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傳統、厚重文化底蘊、濃郁高原特色的城市。”一位影迷在社交平臺這樣寫道。
據了解,自2011年落戶西寧以來,FIRST青年電影展以影像為媒介,為西寧開辟了一條文化產業新賽道。
唐道·637商業綜合體,是這一文化活動的“見證者”。“每年影展期間,唐道成為眾多文藝青年的聚集地。露天表演、露天觀影場場爆滿,客流量達到年度峰值。”西寧唐道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崔瑞表示。
據了解,2021年,唐道·637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既要商業活力,更要文化溫度。唐道這個生長于青海的商業街區,要繼續為介紹傳播青藏高原人文歷史及中華傳統文化出力。”崔瑞表示。
青海是文化資源的“富礦”。如何挖掘和利用這一“富礦”,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文化、喜愛文化,感受文化的獨特魅力?融合創新是關鍵一招。
為讓青海歷史文化“走出”博物館的圍墻,青海省博物館聯合青海民族大學創排《讓歷史走出博物館——文成公主進藏》沉浸式演繹,將1400年前“唐蕃和親”的歷史搬上舞臺,讓文物在藝術演繹中煥發新活力,受到觀眾好評。
談及創作初衷,青海省博物館館長王進先表示,“青海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我們的目的是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多元形式闡釋歷史,將靜態展陳轉化為動態體驗,讓更多游客留下來,深度感受青海的文化底蘊”。
博物館經濟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給青海省博物館帶來更大客流量。“1月至9月,我們館接待游客82.37萬人次,已超2024年全年總量;文創營業額達468.7萬元,較去年全年營業額增加80%。”王進先細數一個個數據,也在思考博物館未來發展,“讓文物走出深閣、融入現代生活,更要借助數字技術讓游客能夠‘走進’未開放的考古遺址,身臨其境地感受先民在高原上的生活印記。”
在一系列政策引導下,青海文化產業正突破傳統邊界,從“分散發展”走向“集群集聚”,以“文化+”“旅游+”拓展發展空間,呈現出集群化、多元化、高品質的新態勢。
“這碗在喇家遺址出土的面條,是古老的面條實物……”走進位于青海海東的河湟文化博物館,講解員王慧萍將源遠流長的河湟文明向觀眾娓娓道來。
在館內,兩面展示著374件彩陶真品的長墻,令游客目不暇接,不禁嘖嘖稱奇。在這座以河湟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里,游客真切感受各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團結奮斗、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圖景。
“河湟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文明形成的源流之一。河湟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鮮活見證,而我們這座博物館,也是挖掘這部文明‘活歷史’的富礦。”全程參與博物館從籌建到落成的原館長趙元杰表示,“人們在這里不僅能讀懂海東的過去與現在,更能親身感受河湟文化的溫度與深度。”
這座看似“小眾”的博物館,在網絡點評平臺上卻收獲了高分評價。“周末很多家長帶孩子來參加社教活動,外地游客也慕名而來。”王慧萍介紹。
大美青海,其魅力遠不止于壯麗風光,還在于它厚重多元的歷史與人文。隨著文化產業體系與文化市場的日益完善,越來越多的市民與游客將文化體驗與消費,作為感知青海之美的新方式。更為可喜的是,文化惠民成果持續向基層延伸,讓更多群眾從中受益。
一座座青繡工坊,讓青海30多萬名婦女實現“守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又養家”。
“我最驕傲的,就是帶著家鄉的繡娘靠著指尖手藝就業增收,同時把青海刺繡帶到國際舞臺。”青海青繡產業數字化總部負責人、青海省刺繡行業協會會長蘇曉莉亮出一組數據:140家企業入駐總部,培訓繡娘1500人,孵化10家企業簽訂訂單6萬余件;31家省級青繡非遺工坊和60家培育企業,三年累計實現銷售收入2.23億元,直接帶動5萬多名群眾就業。
“文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馬力表示,“我們將持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讓高原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放眼青海,一曲曲文化繁榮的樂章正在奏響,一幅幅文化惠民的生動畫卷正徐徐鋪展。
來源:光明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