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十年,滬指再次站上4000點。三季度收官,公募基金規模顯著增長,突破36萬億大關。規模創紀錄但業績能否做到可持續?依賴基金經理個人能力是否會遭遇瓶頸?明星產品會不會曇花一現?在這樣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之中,基金公司又要如何應對?
平臺化,這是平安基金給出的答案。它并非憑空而來,而是源于一套可持續、可復制的系統性支撐。在公募基金行業紛紛探索平臺化轉型的今天,部分公司已憑借體系化建設實現“彎道超車”。而這類轉型得以落地的關鍵,往往離不開企業文化的深度塑造與戰略執行的堅決性。
作為七年前即啟動投研平臺化改革的機構,平安基金通過系統性重構,逐步完成了從依賴“個人英雄主義”到“體系化作戰”的轉型。這一過程不僅涉及組織架構的調整,更依賴于“做長期正確的事”的文化共識,以及將平臺化理念貫穿到底的執行定力。
改革的成效,已直觀體現在業績與規模的雙重提升。國泰海通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平安基金主動權益基金今年以來收益率達50.11%,52只主動權益產品中26只產品收益超50%。公司權益基金管理規模較年初實現翻倍增長。與此同時,一批績優基金經理脫穎而出——如機器人領域的張蔭先、人工智能領域的翟森與林清源、創新藥領域的周思聰等,他們管理的產品在各自賽道中表現亮眼。
從更長周期看,國泰海通數據顯示,平安基金最近十年權益基金平均收益率達183.19%,在88家基金中排名第13;最近七年收益率264.19%,在118家中排名第4。持續向好的業績,可視為其平臺化建設七年來的成效體現,也折射出文化引領下戰略部署的連貫性。
這一切成績的背后,指向一個更深層次的命題:當行業告別明星崇拜,一家基金公司賴以生存的根本究竟是什么?當前,公募基金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平臺化比拼的關鍵在于如何實現良性運轉。保持開放與進化,避免封閉系統帶來的低水平內卷,成為制勝要訣。
在平安基金內部,“人才—平臺—機制—文化”的飛輪正加速轉動。其所構建的“一個理念、兩個驅動、三多策略、四真機制”,共同形成了一套旨在提供穩定回報的平臺化體系。他們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如何讓投資的業績,從一門不可捉摸的“藝術”,變成一套可歸因、可持續、可復制的“科學”。
用平臺化對抗投資市場的“不確定性”
在投資世界中,波動是常態,但波動中如何來提升客戶的投資滿足感,首先需看清其背后的體系支撐。
投資始終伴隨著三大核心挑戰:市場不確定帶來的不可歸因、業績的不可持續、投資方法的不可復制。這也導致一個行業常見現象:去年的業績冠軍,今年可能墊底。業績的難以持續,成為困擾整個行業的難題,也使投資者在選擇產品時,仿佛在賭基金經理的才華、狀態與忠誠度能延續多久。
為應對這一痛點,平安基金自2018年起推動戰略轉型,放棄對“常勝將軍”式明星基金經理的盲目追逐,轉向建設可持續的“平臺能力”。其核心理念凝結為一句話,也就是平安基金提出的“一個理念”:“堅持做長期正確的事”。投資操作或許難尋簡單因果,但投資管理卻有跡可循——通過建立框架、清晰定義、找準策略、持續迭代,構建可復制的體系,成為破解行業困局的關鍵。
在此基礎上,平安基金提出“兩個驅動”,即“人才與平臺互相成就”。優秀人才催生能夠自我進化的平臺,而成熟的平臺又反過來吸引和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形成良性循環。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以系統的穩定性對抗個體的不確定性。正如平安基金權益投資總監神愛前所闡釋:“用平臺的邊界與能力擴張,來有效克服個體邊界與能力的局限。”這意味著,即使某位基金經理狀態出現波動,平臺也能通過資源共享、流程規范和機制保障,維持整體投研輸出的穩定水準。
經過七年深耕,平安基金平臺化建設已初見成效。權益團隊形成了“全面、及時、深度、前瞻”的研究文化,為投資決策提供堅實支撐。更重要的是,團隊內部構建了基于專業能力的平等文化。神愛前作為團隊負責人,始終強調自己的服務角色:“你不要把我作為一個領導,其實我是來服務大家的。”
在這種開放氛圍下,年輕研究員可以坦然質疑資深基金經理的投資觀點,甚至發表完全不同研究意見。“我們可以不認同你的觀點,但十分尊重你的言論自由。”神愛前說。這種文化不僅促進了思想碰撞,也為人才成長提供了沃土。
目前,“兩個驅動”已形成良性循環。通過“內部培養+外部引進”雙軌制,平安基金構建了由23名基金經理和27名研究員組成的投研團隊。今年以來,多位特色鮮明的基金經理走入了大眾視野,如專注景氣成長的神愛前、專注新興成長的翟森、專注均衡成長的黃維,還有聚焦單一領域的機器人領域的張蔭先、人工智能領域的林清源、創新藥領域的周思聰等……他們的獨特性都在平臺中得到充分發揮。“我們尊重每個人的特色,協助他走出獨具個人色彩的投資路線。”在神愛前看來,這種對個體特性的尊重與賦能,正是平臺化體系生命力的體現。
“三多策略+多元產品矩陣”創造持續動能
體系化的建設最終要落到業績的可持續上,而平安基金通過多元化的產品矩陣,實實在在地提升客戶投資體驗。
平安基金的“三多策略”構建起多團隊、多風格、多策略的投研體系,形成應對市場波動的組合拳。具體來看:多團隊體現在通過內外結合,平安基金建立八大投研團隊,實現風格互補、協作融合;多風格指目前平安權益團隊已形成成長、價值、均衡三大全市場主動選股風格;多策略則是運用宏觀—中觀—微觀三把尺,不斷向下深挖細分產品線,目前已拓展九大賽道、超30種細分產品策略,以捕捉趨勢性機會。
這份投資體驗的背后,是清晰、多元且業績穩健的產品線。平安基金主動權益產品體系化劃分為四大系列:全市場選股、主題賽道、指數增強、絕對收益,為投資者準備了產品完備的“工具箱”。
全市場選股系列匯聚不同風格的資深選手,成長與價值的并存,讓體系既能沖鋒陷陣,也能穩守城池,投資者無需賭注單一風格,自然感受到“平安感”的包裹。如神愛前管理的平安策略先鋒,根據銀河證券數據,截至2025年9月30日,平安策略先鋒基金近七年收益率399.58%,年化收益25.83%,同類基金排名第1/110,其投資兼顧景氣與估值,管理以來最大回撤與滬深300相近,收益卻遠超指數,實現“攻守兼備”。黃維則以其均衡成長風格,在長期賽道上實現亮眼收益。而價值投資團隊則扮演“穩定器”,在市場的喧囂中堅守內在價值。何杰善于逆向挖掘,在港股洼地中捕捉到新能源汽車等標的的翻倍機會;王博則以周期性思維,在順周期行情中領先布局。
主題賽道系列體現平安基金的前瞻布局能力。其主題基金不盲目跟風,而是基于深度產業研究,卡位高景氣賽道,并要求基金經理成為“行業專家”,以戰勝行業指數為目標。翟森重倉人工智能領域,管理的兩只產品平安科技創新A、平安新興產業近一年回報分別達112.50%、109.65%;張蔭先專注人形機器人領域投資,管理的平安先進制造近一年回報超110%;同樣關注人工智能領域,今年以來重倉PCB和光模塊兩大核心賽道的林清源管理的平安鼎越、平安鑫安A近一年回報均超70%;醫藥領域,周思聰管理的產品在2025年醫藥反彈中表現突出,三只產品近一年漲幅均在70%上下。(上述數據來源:平安基金2025年第三季度定期報告,截至2025年9月30日)
而對于追求穩健的投資者,指數增強產品在控制跟蹤誤差的同時爭取超額收益;絕對收益產品則嚴控波動與回撤,打造平滑曲線,提供低波動體驗。
這種多團隊、多風格、多策略的立體布局,使得無論市場風格如何輪動,投資者都能找到適配工具,避免因風格單一而被動“裸泳”。

“四真機制”構筑投研“護城河”
體系與產品的卓越表現,離不開底層機制的堅實支撐。在平安基金,這套底層機制被凝練為“四真機制”——真機制、真團隊、真人才、說真話。它們如同四根堅實的支柱,共同構筑起一個透明、高效、能持續進化的投研生態,不僅確保了投資流程的嚴謹可靠,更在深層次上對抗著投資世界固有的不確定性。
真機制體現為透明的游戲規則。在這里,研究貼合投資實戰,以價值貢獻為導向,考核機制完全透明,業績是核心評判標準。“我們內部只以業績作為導向,不論資歷,只論業績。”神愛前表示,針對不同產品,公司設計差異化考核:全市場基金關注風格內阿爾法,主題基金對標行業指數,絕對收益產品重視波動與回撤控制。
真團隊意味著打破層級的協作模式。團隊內部多元風格互補,投資理念與成功標的相互傳導,以團隊力量提升個人成長。投研討論中,新人可直言挑戰總監觀點,而對方不僅不抵觸,反而認真記錄。每周的投研例會不僅是信息場,更是思想碰撞的平臺,每個人的觀點都受到重視。
真人才體現在尊重個性的成長路徑。公司培養理念并非塑造同一模式,而是助每個人發揮獨特優勢。“基金經理的投資,一定是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映射,不能生搬硬套。”神愛前說。價值團隊的莫艽專注長期價值挖掘,成長團隊的黃維重視產業景氣度研究,盡管方法各異,公司都鼓勵他們“堅持自我,發現自我”。這種“和而不同”的人才觀,讓每個基金經理都能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深耕,為投資者提供了風格穩定、各具特色的工具選擇,避免了“掛羊頭賣狗肉”的風格漂移之憂。
說真話則形成獨特的知識分享文化。在許多機構,投研人員或擔心“獨門秘籍”被學走,但在平安基金,說真話、分享真知被鼓勵,且納入考核范疇。智能投研平臺記錄每個研究觀點與交易決策,使貢獻有跡可循,從制度上避免“搭便車”,讓知識分享成為榮譽。
在平安基金,“平臺化”不是口號,而是深入細節的實踐。公司注重可持續性,建立數據可視化系統,每筆操作可追溯,實現業績可歸因、可復盤。更重要的是,公司形成“容忍失敗”的文化。投資被視為不斷試錯與學習的過程,這種文化讓基金經理能從容堅持理念,不為短期波動過度焦慮。
長期主義的復利樣本
當市場站上4000點,投資決策環境更趨復雜。
而此刻平安基金選擇了一條更扎實的路。它所提供的,是業績持續輸出的可期待,是投資理念穩定貫徹的可信任,是運作過程日益透明的可理解。
這在市場波動時尤其凸顯。當單只基金業績出現波動,投資者不會過度恐慌,因他們知悉這只是體系中的正常現象;當某位基金經理離職,公司也不會陷入混亂,因平臺機制保障了投資的連續性。
這一切,源于“人才—平臺—機制—文化”飛輪的正向轉動。“我們已經形成正循環,”神愛前總結,“人才聚集形成平臺,平臺需要機制反饋和保護,機制需要文化認同,而優秀文化又吸引更多人才。”
在高度不確定的市場中,平安基金用七年構建了一個相對確定的投資世界。其提供的不是永遠上漲的承諾,而是一種可理解、可信任、可期待的投資體驗。這種源自體系化建設的踏實,本身就成了稀缺品,也是長期主義最動人的復利。
或許,這正是資管行業未來的方向:從依賴個人的明星制,轉向依靠體系的平臺化;從追求短期爆發力,轉向注重長期持續性。平安基金的探索,已為行業提供一個可參考的樣本,這也正是平安基金在投資長跑中最獨特的競爭力。
(稿件來源:證券時報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