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于日前舉辦第二屆人民藝術論壇暨“人民藝術·匠心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展。據悉,“人民藝術論壇”系中國人民大學創辦的機制性學術平臺,2024年10月3日,首屆人民藝術論壇暨“為人民而藝術”美術作品展在中國人民大學成功舉辦。

當日論壇主旨演講環節,多位來自全國文藝與非遺領域的學者與嘉賓圍繞“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主題發表演講,從不同學科視角闡釋非遺保護與創新發展的多維路徑。
其中,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作題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的演講,從四個方面系統梳理了非遺保護工作的理念框架與實踐經驗;北京印刷學院院長田忠利以《以出版與設計之力,構建“非遺活化”的創新生態》為題,從出版美學出發,探討出版設計在推動非遺傳播中的轉化作用;北京舞蹈學院院長許銳以《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當代轉化》為題,分享了表演藝術類非遺的創新路徑;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杭間以《“非遺”與當代創新》為題,從學術角度深入分析了非遺在保護傳承中“守正”與“創新”的關系。
與論壇同步舉辦的“人民藝術·匠心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展覽不僅聚焦于多項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珍貴項目,更力圖跨越地域與歷史的界限,邀約呈現數十項蜚聲海內外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淳當日發布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模態數字資產建設知識工程成果。據了解,該工程以科技賦能傳統文化,服務未來非遺研究與創新,在知識、技術、文化三方面協同推進,知識層面構建系統化非遺知識體系,技術層面以高斯潑濺、體積視頻等前沿技術全景記錄傳承人技藝,文化層面通過混合現實、虛擬現實技術還原非遺技藝的歷史文化背景,打造非遺數字孿生系統,實現從“靜態保護”到“活態傳承”的生態構建。該工程被認為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新的學術范式,未來將進一步推動非遺數字資產的標準化建設與學術共享,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此次展覽同時呈現了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模態數字資產建設知識工程”的前期研究成果,通過空間智能交互的方式在數字化場景中實現“感知參與”的沉浸式體驗,讓教學與科研深度融合多模態數字資產的建立,讓知識在算法創新中延展。
專題學術論壇分別以“與古為新:非遺的學理闡釋與價值轉化”“煥彩出新:非遺的跨界對話與融合創新”為主題,匯聚了國內非遺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知名藝術家、文化政策研究專家以及相關領域的實踐者。與會嘉賓圍繞“非遺保護的理論前沿與實踐探索”“傳統工藝的當代轉化與設計創新”“高校在非遺傳承中的使命與擔當”“數字化時代非遺的傳播與教育”等關鍵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非遺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智慧結晶,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在新時代背景下,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已從單純的“搶救性保存”向“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深推進。論壇強調了“匠心”精神在非遺傳承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呼吁要積極探索非遺與當代審美、現代科技、市場需求相結合的創新路徑,使其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來源:中國新聞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