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當前,青年科技人才正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主力軍,是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關鍵力量。
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總量由47.2萬人增至57.5萬人,新招收博士后18萬人,比“十三五”增長64%。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43.3%為45歲以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0%由45歲以下青年承擔。我國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正呈現規模擴大、結構優化、地位提升的系統性躍升趨勢。不過,仍有潛在的短板與制約因素亟待克服。例如,培養機制與評價體系不科學,成長路徑受限與資源分配不足,生活保障與激勵機制不完善,等等。如何破局,才能讓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活水”充分涌流?
打破培養機制與評價體系的結構性壁壘。通過重大科研任務“揭榜掛帥”等制度創新,打破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的資歷、年齡與成果壁壘,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敢于當主角、勇于攀高峰、善于打硬仗。通過設立專屬賽道,探索對青年科技人才精準扶持的可行方案。結合經費包干制,打破傳統科研經費管理的制度剛性。通過產學研聯合培養重塑評價體系,堅決摒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科研指標競賽。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建立科技情報員制度,利用大數據連接國家實驗室等高價值成果數據庫與工業互聯網平臺,全天候捕捉產業痛點,對接成果轉化。搭建共享性概念驗證與中試平臺,供青年科技人才跨區域預約使用,降低項目早期夭折風險。通過專利作價入股,為青年科技人才將“知本”轉化為資本提供通道。開辟科創板即報即審的綠色通道,將完成中期測試且年入1000萬元以上的科創企業上市周期壓縮至6個月,加速青年科技人才的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進程。設立青年科技人才的專屬科創基金,通過政府領投、市場跟投的方式撬動社會資本。例如,成都市發布總規模超1000億元的未來產業基金,引導上百家機構共同發起未來產業投資聯盟,吸引中高端人才創新創業。
打造創新友好型生態。營造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引導青年樹立敢闖會創、挑戰未知的責任感、使命感與價值觀。鼓勵各地出臺扶持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針對性政策。在項目審批、政府服務、專利申請、成果轉化等環節,積極探索創新友好型的政策設計。打造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全鏈條生產性服務業生態,聚焦制度、服務與資本維度,為青年科技人才的項目落地與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動創新才智盡早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