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重陽節到來之際,養老話題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養老理財既是銀行在“老齡化時代”的轉型嘗試,也是普通投資者“為養老存錢”的新選擇。我國養老理財產品從試點到現在已經走過近4年時間。作為個人養老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不斷迭代升級,已經成為居民規劃養老資金的重要選擇。
“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了下一階段金融業的重點任務,其中提到,要大力發展養老金融等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養老金融領域,要加快個人養老金賬戶產品貨架建設,鼓勵保險、理財公司開發長期限、穩健型養老產品,推動養老產業REITs試點等。”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在受訪時表示。
養老理財產品規模破千億元
自2021年9月首批養老理財產品在武漢、成都、深圳、青島四地啟動試點以來,這一承載著補充養老保障功能的金融產品,已完成從試點探索到全國普及的跨越式發展。
梳理Wind數據時發現,截至2025年10月27日,目前市場上有10家銀行理財公司發行了53只養老理財產品,合計募集規模達1077億元。其中,作為首批養老理財試點機構的招銀理財雖然僅發行了5只養老理財產品,但實際募集額度超過270億元,遠高于其他機構。此外,根據已披露的數據,建信理財目前募集規模也接近200億元。
再從發行數量上來看,建信理財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數量最多,高達12只,工銀理財緊隨其后。作為唯一一家發行養老理財的合資理財公司,自試點以來,貝萊德建信理財僅發行了1只養老理財產品,目前募集規模近2億元,這也是唯一一只期限長達10年的產品。
區別于其他類型的理財產品,養老理財更具有低風險、普惠性的特點,同時,也維持了較為穩定的收益表現。
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目前存續的養老理財產品主要為固收類理財,風險等級為R2的產品占據大多數。從費率上看,僅個別產品收取了銷售費、贖回費,多數養老理財產品的管理費、托管費要低于其他類型的理財產品。
從整體收益情況來看,根據Wind數據,上述53只養老理財產品近一年的收益回報均在3%至8%之間,整體表現穩健,無破凈情況。其中,貝萊德建信理財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最新單位凈值最高,約為1.22,近一年回報為7.72%。
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持續擴容
在養老理財整體規模穩步擴張的基礎上,與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深度綁定成為市場新的增長引擎。
自2022年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以來,養老理財產品便作為核心投資標的之一納入其中,憑借穩健屬性成為不少參與者的首選。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先行試點城市(地區)推開至全國,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也得到了更大的增長空間。
今年8月,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迎來第九次擴容,中郵理財新增2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至此,已有6家理財公司成功發行37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目前市場上共有21家商業銀行參與代銷。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5年上)》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產品個人養老金份額余額超151.6億元,較年初增長64.7%,開立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行業信息平臺賬戶的投資者超143.9萬人,較年初增長46.2%。
“從個人養老金產品來看,養老理財產品數量最少,收益率相對穩健,有效發揮了銀行理財產品安全穩健的優勢。”婁飛鵬表示,為了更好滿足個人積累養老資產,推動個人向投資養老轉變,既要增加養老理財產品供給,又要適當增加養老理財投資中對權益類產品的投資,進一步穩定或者提高產品收益,為穩定資本市場引入更多長期資金、耐心資本。
“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作為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的核心組成部分,已形成以低風險、穩健收益為特色的市場格局。”華源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表示,“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以固定收益類資產為核心,強調安全性與長期保值。未來,若隨著權益比例提升,產品收益彈性有望增強,但當前階段穩健性仍為首要考量。”
做好養老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
面對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市場剛需與投資者需求的多元化升級,單純依賴傳統養老理財產品的規模擴張已難以滿足行業發展要求。從產品端的策略迭代到服務端的體驗優化,養老金融領域的創新正在全方位、多層次展開,成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70后”“80后”及其家庭已成為養老的中堅力量。“‘70后’‘80后’群體的養老需求多樣化,金融機構應根據其收入水平、風險偏好和家庭結構,設計兼具穩健性和收益性的養老金融產品,如特定養老儲蓄、養老理財、商業保險年金等,增強產品吸引力。”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看來,“針對‘70后’‘80后’群體的消費習慣和時間壓力,金融機構應簡化產品購買流程,優化線上服務體驗,推出適合中青年群體的智能化養老金融工具,方便其隨時隨地參與。”
另外,金融機構也需要在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中,平衡創新與風險監管,保障投資者的利益。
曾剛認為,養老金融產品應以穩健性和長期性為核心,避免過度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風險。“金融機構可通過設立收益平滑基金、優化產品估值規則等方式,降低市場波動對養老資金的影響。同時,監管部門需加大對養老金融領域非法集資和偽創新的打擊力度,守護投資者的‘養老錢’。”曾剛表示。
來源:金融時報 張冰潔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