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滄州一家趙一鳴零食店用陳皮糖、鵪鶉蛋替代現金找零的事件,引發不少消費者不滿。顧客實付10元購買5.1元的商品,應找零4.9元,最終僅拿到4枚1元硬幣,剩余0.9元被7顆陳皮糖和1個鵪鶉蛋替代。面對質疑,門店以“1元以下零錢兌換困難”為由辯解,但品牌官方客服卻明確回應“不允許”且“可處罰”。這一事件,暴露了部分品牌在新零售轉型中對服務本質的背離——效率至上不該以犧牲消費者權益為代價,技術帶來的便利更不能成為忽視基礎服務的借口。

新零售模式下,移動支付普及確實提升了支付效率、改變了現金流通場景,但“少數人需求”不應被邊緣化。部分門店以“多數人線上支付、僅個別老年人用現金”因此“找零困難”為由,用糖果替代找零,本質是將經營難題轉嫁給消費者。即便移動支付主流,仍有消費者習慣現金,老年人、兒童也不便使用移動支付,備足零錢本是商家的服務義務。
門店用商品替代現金,還對糖果“溢價折算”,既迫使消費者接受非需商品,又變相侵占小額權益。正如網友質疑:“糖果能當找零,顧客能用糖果付款嗎?”這種單方面變更交易方式的行為,違背了公平交易準則。
加盟模式的規模化擴張,是新零售品牌快速搶占市場的常用路徑,但一旦管控缺位,“標準化服務”容易淪為空談。趙一鳴零食官方客服與門店回應的矛盾,本質上是品牌在規模化擴張中,沒能讓服務標準與管控體系同步落地。此前有客服稱“用糖找零是門店自己的規則,和總部無關”,另一位客服卻明確表示“總部有統一禁令,核實后會處罰”,二者自相矛盾。這不僅讓消費者無所適從,更直接暴露了品牌對加盟門店的管控缺失;即便后續補充“需經顧客同意才可操作”,但有網友現身說法,店家“只要顧客不明確拒絕就默認同意”的操作,早已成了行業潛規則。
連鎖品牌的核心優勢,本就在于標準化服務與統一規則。而新零售絕非“開更多門店+做線上引流”的簡單疊加,更需要靠數字化手段實現對終端門店的精細化管理:從支付流程規范、服務話術培訓,到消費者反饋收集、違規行為預警,每一項都該納入統一運營體系。若是對門店違規操作放任不管,連官方回應都無法保持一致,只會不斷消耗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
事實上,門店所謂的“零錢難兌”,并非無法解決的困局,關鍵在于商家是否愿意將消費者權益放在首位。商家可提前向銀行預約零錢、與周邊商戶協商兌換;若臨時出現零錢不足,也應主動、清晰地告知消費者,在獲得明確同意后再協商替代方案,而非直接“強行塞糖”。
新零售的升級,終究要回到“服務細節”的打磨。無論是大數據精準推薦商品,還是線上線下一體化履約,最終都要落到消費者的實際體驗中。找零雖小,卻是交易閉環的重要一環,直接關系到消費滿意度。真正成熟的新零售模式,應當能通過技術手段化解這類“小事”:比如在收銀系統中設置“零錢不足預警”,提前提醒門店補充;或提供“零錢自動存入會員賬戶”“零頭自動減免”等靈活方案,讓消費者自主選擇。這些看似微小的優化,恰恰是新零售區別于傳統零售的核心競爭力——用技術賦能服務,而非用技術規避責任。
“糖果找零”風波,給所有新零售品牌提了個醒:經營便利不能以犧牲消費者權益為代價,只有守住細節、尊重權益,才能贏得長久的市場認可。規模化、數字化、效率化的背后,必須兼顧不同群體的需求差異,保障每個顧客的消費權益,完善終端服務的管控體系。技術可以簡化流程,但不能簡化對消費者的尊重,模式可以創新,但不能突破商業誠信的底線。畢竟,讓消費者放心消費,從來不是靠幾顆“糖果”就能敷衍的。
來源:紅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