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反映,在打開寶寶巴士旗下一款“寶寶巴士兒歌”APP時,開屏會跳轉到含有成人內容、低俗擦邊直播等不適合兒童觀看的第三方廣告,引發家長擔憂。10月28日,寶寶巴士品牌客服表示,非會員狀態下APP內確實會展示由第三方平臺投放的廣告,但平臺會對廣告內容進行審核監督。審核過程中難免存在疏漏,如出現低俗等不適宜的廣告,屬于“異常情況”,將反饋至技術部門進行排查處理。

小學生APP打卡跳繩彈出性感美女主播、女高中生線上自習室連麥遭遇“變態”私信騷擾、電話手表驚現不良言論……近幾年來,這些看似零散的“異常情況”,實則暴露了兒童智能產品領域從設計、運營到監管的系統性漏洞,面對祖國未來的花朵,絕不能僅僅只有出現問題后進行“亡羊補牢”的“致歉”“反省”,而應該一開始就防患于未然。對于兒童智能產品,社會各方該給出“放心答案”了。
一方面,這些出問題的企業并沒有承擔起社會責任。這些企業能夠牢牢占據市場,靠的正是“兒童向”的信任標簽:家長愿意為“益智”“安全”付費,兒童喜愛其產品內容。相較于其他產品的用戶,兒童產品受眾因年齡和認知限制,一旦接觸到色情內容或不當言論,受到的不利影響無疑會更顯著。因此,這些企業自身應該明白,賺“孩子的錢”就得擔“護孩子的責”,一旦把“兒童向產品”當成營銷噱頭,那就要承擔起更加嚴格的社會責任,容不得半點馬虎。
另一方面,這些出問題的企業的產品中出現色情、不當言論等內容,已經涉及到了違法的問題。《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明確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制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宣揚淫穢、色情、暴力、邪教、迷信、賭博、引誘自殘自殺、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內容的網絡信息。”企業在真正出現事故之后再進行的所謂的“反饋排查”,既消除不了對孩子的潛在傷害,也掩蓋不了前期審核失職的法律責任。
如此多起事件的發生,“曝光-整改-再曝光”的反復循環,恰恰說明“事后補救”根本不是解決辦法,真正的負責應該是在產品設計之初就把“兒童安全”焊死在流程里。這其實不是“技術難題”,只是企業愿不愿意下力氣投入的“選擇問題”。兒童智能產品的核心受眾,是辨別力尚未成熟的孩子,是祖國未來的花朵和民族的希望,更加需要整個社會格外的關心和愛護。不管是法律規定、監管部門都應該更加嚴格,做到“零容忍”;企業也該認識到并且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把“兒童保護”當成必答題而非選擇題;家長和學校多加監管和引導,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和辨別能力……多方形成共同合力,真正給社會一個“放心答案”。
比起“亡羊補牢”的“致歉”“反省”,社會更需要的是每一款兒童智能產品都能做到“廣告無低俗、內容無風險、審核無疏漏”。當每一家企業都把“保護兒童”放在利益之上,家長才能真正安心,孩子才能在數字世界里安全成長。這其實不是過高的要求,只是兒童產品行業最基本的底線。
來源:紅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