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渭南訊(記者 李文斌)10月28日,渭南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渭南市農業農村局三級調研員劉剛介紹了渭南市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方面的情況。
發布會現場 記者李文斌攝
劉剛表示,近年來,渭南市通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創新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持續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提升”工程,一手抓示范引領、一手抓全域提升,以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成效不斷厚實“六強一富一美”農業強市的底色和成色,在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打造彰顯秦東風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上,實踐探索了許多有效做法,為渭南在全省鄉村振興樹標桿走在前蹚出了一條可資借鑒的路子。
據了解,渭南市以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為引領,以市級重點村為突破,以提升村為基礎,全市行政村全覆蓋編制了“多規合一”的村莊規劃“一張圖”。建立健全了市委副書記牽頭掛帥、各縣(市、區)分管領導具體負責、農業農村部門統籌協調、行業部門各盡其責、鎮村組織實施的工作體系。堅持用清單將任務量化,落實了每項任務的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將市級重點村“五強”目標細化為55項建設內容和建設標準,提升村“五化”內容細化分解為36項建設目標和建設標準。
在工作推進中,渭南市在全省率先出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行動方案》和《示范創建管理辦法》,分年度明確創建目標任務、指標體系和推進機制。把鄉村建設“183”行動12項重點任務,細化為“1+15”專項任務體系,由14個市級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將鄉村振興各類示范創建統籌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上來。2025年初確定的110個市級重點村,確定實施項目633個,統籌整合項目資金7.2億元。市級財政專項安排5480萬元,用于獎補“千萬工程”重點村、鎮,確定實施項目166個。抓好落實辦成了一件件、一批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好事。
在做大做強“土特產”方面,建立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培育機制,白水縣是全國最早命名的“中國蘋果之鄉”,澄城櫻桃種植成功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大荔冬棗種植面積達42萬畝,富平縣尖柿栽植面積36萬畝,奶山羊存欄88萬只。潼關肉夾饃和醬菜被授予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韓城大紅袍花椒被納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互認產品清單,大荔冬棗等九大水果區域公用品牌總價值295.67億元。
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堅持小廁所、大民生,全市累計改造農村戶廁77萬余座、普及率達83.22%。探索實踐“縣城周邊接入管網、鎮村集中工藝處理、邊遠山區分散治理”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達到40.6%。健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和以縣域、鄉鎮為主的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累計建成255座鎮級垃圾中轉(壓縮)站,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達95%。
在強化基礎設施“硬”支撐方面,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突破17698公里,擁有縣域客運線路329條、3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占比達93%。建成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372處,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68%,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70.81%。強化公共服務“軟”支撐,全市現有鄉村學校973所,專任教師16367人;累計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2566個,合格村醫2752名;全市1425個農村幸福院、179個日間照料中心較好解決了農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就餐助餐等問題。
同時,深入開展“法律進鄉村”和深化零刑事案件村創建活動,全市65個行政村成功創建國家和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推廣合陽“一核五會六個一”,潼關“三化同步、十村同建”鄉村治理等務實管用做法,韓城“四聯調解”、富平稅費矛盾糾紛“一站專調”和蒲城“警司律”等7個經驗入選全國和省級“楓橋式工作法”。深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約四會”實現全覆蓋,人情攀比、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問題得到有效遏制。
下一步,渭南市堅持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為引領,突出鄉村建設“面子”、鄉村產業“里子”、鄉村治理“根子”的“三子”協同,在深化“千萬工程”實踐上有新成效;突出改革賦能,在激發鄉村活力上有新進展;突出守正創新,在機制要素保障上有新突破,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取得新進展。
渭南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68%
2025-10-30 10:50:15
作者:李文斌
責任編輯:渭南融媒體中心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