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抵達馬來西亞吉隆坡,開啟了他第二任期內的首次亞洲之行。此行中,越南、柬埔寨、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四國同美方達成的貿易協定也浮出水面。
白宮官網近日連續發布美國同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越南達成的貿易協定的共同聲明、事實清單和備忘錄,此外還有與泰國和馬來西亞簽署的關鍵礦產協議。
梳理上述文件可以發現,美國將根據協議對柬埔寨、泰國和馬來西亞三個國家的出口維持19%的關稅稅率,部分商品的關稅將降至零。同時,在美國與越南達成的類似框架協議中,對越南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征收20%的關稅。
上述四個東南亞國家承諾消除貿易壁壘,并為各種美國商品提供優惠市場準入。每份協議都包括數字貿易、服務和投資方面的承諾。
道岳法律咨詢反傾銷財務專家嚴光普表示,上述協議都出現了在供應鏈與國家安全方面的內容,即東南亞國家同美方需加強合作,防止逃避關稅,合作出口管制等,“可以看到美國未來的重點在于管控轉口貿易”。
并非互惠?
美國對上述四個東南亞國家收取19%-20%關稅的同時,各國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豁免,但優惠程度有限。
以馬來西亞為例,根據巴克萊銀行估計,馬來西亞獲得的關稅豁免適用于其對美出口約120億美元的產品,相當于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8%。其中約110億美元的產品還將受到限制,這意味著只有約10億美元的對美出口將享受零關稅。
巴克萊經濟學家譚(Brian Tan)等人在報告中寫道:“雖然根據該協議,馬來西亞享受互惠關稅豁免的產品清單看起來很長,但其中大多數都受到限制,實際的積極影響可能相對有限。”
與此同時,上述四個東南亞國家在市場準入方面為美國提供了較為優惠的條件。
馬來西亞承諾將對美國產品按協議附件征收關稅;越南承諾將對幾乎所有美國產業和農產品提供優惠市場準入,雙方還致力于解決優先領域的非關稅壁壘,包括車輛安全標準、醫療設備進口許可、藥品審批、知識產權、合格評定程序等;在農業產品方面,越南承諾消除對美國產品的市場障礙,并接受美方的監管證書。
泰國則將對約99%的美國產業和農產品取消關稅,并承諾接受美方車輛安全標準、醫藥產品進口許可、乙醇進口許可等。
柬埔寨對100%美國產業和農產品實施零關稅,承諾消除進口許可和在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壁壘。
嚴光普表示,美國同上述東南亞國家簽署的貿易協定或框架協議并不平等,有“以大欺小”之嫌疑,并非互惠,以美國同柬埔寨的協定為例,從清單長度就可以看出雙邊貿易條款不對等。
他并表示,上述協議中,越南、泰國為框架協議,尚未簽署正式協議,而馬來西亞、柬埔寨已簽署正式協議。
他提醒,如果特朗普政府想要更改協定,也有前車之鑒,只要以“未能充分執行協議”為由,就可能提高關稅,因此對上述協定具體實施情況也要再觀察。
大量購買美國貨承諾
上述協定還有大量商業合作投資內容,且多包含購買美國商品和大宗商品的承諾,例如馬來西亞公司將購買價值近1500億美元的美國半導體、數據中心和航空航天設備。馬來西亞承諾未來10年在美投資約700億美元。
根據白宮的聲明,美國財政部和馬來西亞央行也正在敲定一項“貨幣政策相互諒解”文件,旨在支持兩國之間“公平的經濟關系”。
在美國同柬埔寨的協定中,雙方表示,美方支持柬埔寨在美投資,柬埔寨則允許美企在柬投資關鍵礦產、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
在美國同泰國的框架協議中,泰方承諾每年采購美國26億美元農產品、54億美元能源產品,并且采購80架美制飛機。在礦產合作方面,美泰簽署關鍵礦產供應鏈合作備忘錄,優先兩國企業投資、技術轉讓和國內加工產業發展。
在美國同越南的協議中,越航預計采購50架波音飛機,總價值超過80億美元,同時越南企業與美企簽署農產品采購諒解備忘錄,總額約29億美元。根據官方數據,越南去年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1230億美元,該國已承諾大幅增加對美國產品的采購,以縮小兩國之間的貿易逆差。
柬埔寨副總理孫占托表示,柬埔寨對該協議“感到滿意”,但仍希望獲得服裝和鞋類的關稅豁免,因為這些產品約占柬埔寨出口的50%。
泰國商務部部長則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同泰國的框架協議不具約束力,后續將進行詳細談判,目標是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談判。
馬來西亞方面則表示,該協議將為馬來西亞進入美國市場提供更便利的條件,并為馬來西亞棕櫚油、可可和藥品提供關稅豁免。
嚴光普表示,上述協議內容高度趨同,但各國根據自身經濟結構、發展階段和美方訴求,開放力度、合作領域和協議細節存在差異。其中,馬來西亞、泰國在礦產領域與美方合作更為深入,柬埔寨市場開放度最高,越南協議強調國企和供應鏈安全,整體來看,這些協議將極大提升美與東南亞的經濟聯系與戰略協同,對區域供應鏈和全球貿易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來源:第一財經 作者:馮迪凡)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