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以來,黃金價格屢創新高,多家金融機構順勢推出與黃金掛鉤的“黃金+”理財產品,一時之間成為理財市場的“流量明星”。
面對金價的高位震蕩,不少投資者發問:“黃金+”理財產品還值得入手嗎?作為普通投資者要如何選擇黃金類理財產品?
“黃金+”理財產品成市場新寵
“黃金+”理財產品是指將黃金作為投資組合長期戰略資產配置一部分的理財產品。從目前市場上的黃金類理財產品來看,主要包括“固收+黃金”以及掛鉤黃金標的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這類產品的收益會在不同程度上與黃金價格的走勢相關聯。
例如,工銀理財近日推出了4款“固收+黃金”理財產品,將黃金納入多元化資產配置。“這4款產品以風險平價為參考,開展大類資產宏觀擇時,兼顧配置A/H、美債等全球風險資產,權益配置以‘紅利+成長’啞鈴策略,意在實現風險對沖與收益增厚。”工銀理財有關負責人介紹。
上述4只“黃金+”理財產品均為固定收益類開放式理財產品,多為PR3中風險理財產品。其中,2只理財產品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接近10%,近1年年化收益率超過5%。
今年4月以來,光大理財也先后推出了6款“黃金+”理財產品,其中包含3只黃金自動觸發策略固定收益類理財及3只黃金掛鉤策略固定收益類理財。
“與其他理財產品相比,黃金類理財的資產關聯性較低。”普益標準研究員屈穎表示,“黃金標的與股票、債券等傳統理財投資資產的價格聯動性較弱,將其納入投資組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不同資產的波動,為整體資產組合提供更多元的表現維度。”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10月23日,市場上共有黃金類理財產品47只(產品名稱含有“黃金”),其中,16只產品來自銀行理財公司,光大理財、招銀理財、渤銀理財、浙銀理財、民生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公司均有布局。
從產品收益來看,近期掛鉤黃金的理財產品整體收益表現也較為亮眼。普益標準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23日,名稱中帶有“黃金”的存續產品今年以來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69%,收益表現相對優于其他類型產品。
如何權衡投資風險與機會?
在業內人士看來,近期,多家理財公司集中推出“黃金+”理財產品,并在渠道宣傳與產品設計上顯著加碼,反映出市場需求變化、資產表現特征與宏觀環境預期等多重因素驅動。
“2025年以來,受部分經濟體央行貨幣政策寬松及避險情緒抬升影響,國際金價整體呈震蕩上行態勢。黃金價格的階段性走強,提升了投資者對黃金類資產的收益預期。”屈穎分析認為,同時,在宏觀經濟與地緣環境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黃金的避險和抗風險功能凸顯,理財公司推廣黃金主題理財產品既能順應市場情緒,也能豐富理財產品體系,提升抗周期能力。
雖然“黃金+”理財熱度居高不下,但采訪多位業內專家后發現,這類產品并非“無風險套利工具”,背后潛藏的風險需要投資者高度警惕。
“當前黃金價格已處歷史高位,短期內受情緒和資金推動持續上行,但估值偏高、波動加劇的風險不容忽視。”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分析認為,“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黃金應作為資產組合中的‘壓艙石’,而非短期博取暴利的投機工具。”
在工銀理財推出的4款“黃金+”理財產品中,有1款60天持有期固定收益類開放式理財2022年度年化收益率為-0.11%,2023年度年化收益率僅為0.24%。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黃金價格近期有所波動,但市場上“看多”的情緒依然存在。
“從短期來看,當前黃金價格處于歷史高位,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投資者需要謹慎判斷。如果投資者能夠承受較高的風險,并且對市場走勢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適當參與黃金相關產品的交易,但要注意控制倉位和風險。”屈穎認為,從長期來看,黃金具有保值和抗通脹的特性,仍然是資產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投資者是出于長期資產配置的目的,可以考慮通過逐步建倉參與黃金類產品的投資,以平滑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
國信證券在研報中表示,綜合長期邏輯與短期因素,當前黃金市場的支撐體系依然穩固。長期而言,全球貨幣信用體系重構、去美元化趨勢、各國央行持續購金以及供需結構性失衡等因素構成了黃金上漲的核心支撐,這一支撐體系在未來2至3年內難以發生根本性改變,因此黃金的長期牛市趨勢或仍將延續。
來源:金融時報 張冰潔





掃一掃分享本頁

